第144章 离村前的部署(1 / 1)
杨为先拿起手中的纸笔,边写,边讲道:
“制出如松江布那只是小赚。
更重要是做出能媲美杭绢、苏绸的棉布才能赚大头。
要做出这般好的棉布,技术工艺很重要。
这前期投入很大,需要让叔伯婶娘们多花点时间钻研技艺。
特别是木匠制纺织机这块很重要。
只要能提高纺织效率,卖最普通的棉布,这纺织厂也有赚头。”
杨平、杨荣等族人,听完杨为先的解释,陷入了沉思之中,他们关于商业这块接触的少,而且还不识啥字。
对于杨为先方案中各种价格、重量、数量、利润等计算,一知半解。
只知道能赚钱,最主要还亏不到他们。
他们只要把地里的棉花卖给厂里就行,而且说不准还能进入厂里工作。
老爷子对于自己大孙子这个新赚钱法子,非常看好。
毕竟这几年家里生意,可都是杨为先参与指导才火起来的,现在又当了官,见识多,肯定不会出馊主意。
杨父和二叔两人,这些年数学计算不比小学生差,经过一番指点,对于杨为先的这份纺织厂方案瞬间领悟,非常有看头。
理解了这套方案的两个人相视一笑,彼此点了点头,随后,杨父先问了出来。
“赚不赚钱先不说,兴儿你可有想过这布匹生意不好参与啊!
我听你王叔说,这一块大头可是被江南那帮人握着,可不好进去。”
“你二叔我这几年也问过不少布匹商,这绫罗绸缎不是谁都能卖的。
咱们要是真弄出这媲美它们的棉布,能守的住吗?”二叔跟着问道。
老爷子听到杨父两人的观点后,想了起之前变蛋一事,不由得担心起来,关切地劝说道:
“兴儿,要不这棉布生意咱们就不做了。
现在每年收入也不少,加上咱们族里的地也在慢慢增多,也不缺差那点银子。
没必要为了这点银子,弄出不少事。”
看到杨父和二叔还要继续询问,杨为先急忙打断道:
“这生意上的事不用担心,等到时候真做出质量好的棉布时,都不知道过去几年了。
现在咱家主要还是办厂,先从纺织技术提高开始。
之后的事你们就不需要考虑那么多了,我会找人搞定的。”
老爷子父子三人看到杨为先这般有信心,坚定的眼神,也就没有纠结下去。
毕竟这些年走来,杨为先从来没打没把握的仗。
老爷子拍了拍孙儿的肩膀支持道:
“行,就按照兴儿你的安排,纺织厂咱们就办了。”
杨平老爷子注意到老爷子看了过来,连忙附和道:
“俺老头子不懂生意,要是有啥需要的,俺支持!”
“俺也支持!”
“支持!”
“支持!”杨荣老爷子几家人也都反应了过来,纷纷举起手赞同道。
看到成功说服家人支持,杨为先随即组织起来,将各项事务一一安排下去。
老爷子带着老年组负责在村里选地,招人建厂房。
杨父和二叔带着叔伯、堂兄等人在县周边招技艺精湛的纺织、木匠工人来。
包吃包住,月底还发粮,还是给进士老爷家打工,不用卖身,这工作太香了。
-----------------
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成功招收了六十名精通纺织和木匠手艺的男女老少。
趁着芒种还有一段时日,杨为先和家人带着这帮工人,在临时搭建的厂房里开始了棉花纺织。
既然要建立十五世纪第一个手工业流水线生产厂,那自然需要建立一套相应的组织管理流程,对工作进行详细的划分,并明确职权。
纺织厂人员组织起来后,杨为先没有让工人立马开始干活。
而是让杨父、二叔等人和六十名工人一一问话,嘘寒问暖,旁敲侧听他们的生活情况。
接着连续让其吃了两天白面馒头配猪油炒白菜,六十名工人感动的稀里哗啦,纷纷磕头感谢杨家,就差卖身卖命给杨为先了。
随后,杨为先出马给众人洗脑,画了大大的饼吃。
还承诺只要今年谁发明了新点子对厂里有帮助,亦或干的活最多,效率最高等人,明年可以让其孩子进村学读书。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杨为先拦都拦不住,六十名工人抢着要卖身进杨家。
最后好说歹说才劝下众人,只要好好干活,不需要卖身,以后福利会越来越多。
但依然阻挡不住众人的热情,最后众人纷纷对天发誓永不背叛杨家,绝对会踏踏实实好好干活。
一帮苦哈哈的泥腿子,从未见过如杨家这般为他们着想的老爷们。
此时遇到杨家,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无论如何都要拼命一搏。
自己在厂里再苦再累,只要孩子能上的了四团村村学,那就有希望博一个好的未来,摆脱那泥腿子身份。
哪怕是一个自耕农,一个小小的地主。
对于工人内心的憧憬,杨为先不知道,也没去想那么多。
为何要对他们使出一套组合拳,也只是为了让其安心,减少泄露纺织厂机密的可能性。
还好此时是大明,可以使出这一套组合拳,无限制加班不涨薪,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往死里干。
要是放到后世,真要做出这些措施,杨为先多半是要吃公粮,踩缝纫机。
招人加洗脑五天下来,六十名工人已死心塌地要为工厂干活之后。
杨为先才继续接下来的安排,和杨父等人开始收集他们对棉花制成棉布,整个工艺流程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从丝到布的工艺技术,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已传承几千年。
由最开始原材料蚕丝、麻,到秦汉时期由西域传来棉花,中华地区手工纺织业高速发展。
经汉唐宋等朝,大量精美丝织品经西域、南洋向外输出,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因此中华也被西方称为了“赛里斯”国。
来到两宋、元时期,纺车有所改良。
同时棉花又从渭水流域移至中原、长江流域广泛种植。
再加上黄道婆无私奉献,传授天下百姓纺织技艺,革新棉纺织工具,自此中华手工棉纺织冠绝世界。
从几百年后的鸦片战争发动原因,就能看出中华纺织业有多恐怖,威胁到其需要战争来解决贸易问题。
到了明朝,老朱立国之后,就鼓励老百姓大力种植桑、麻、棉,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如今的手工纺织技术趋近成熟。
古话说的好,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对于手织布这活,杨为先两世为人都未有接触过,所以也没想着要去教这帮工人怎么干。
更多的是鼓励引导众人多去思考,创新,提高生产质量、效率。
通过与工人一同收集生产流程信息,杨为先将工艺细分成了从采棉到上机织布、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
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小差不多七十二道工序,对应又分成前纺、后纺、织布三大部门。
五十八名织布工人分工清晰,各展所长于不同的生产流程中。
有的工人负责三五道工序,有的则专精于单道工序,这种分配依据工序的难度和耗时来决定。
剩下的两名木匠工,杨为先特意单独进行交流。
把前一世从书本、短视频了解到珍妮纺纱机大概描述出来,给其提供新思路,对目前的纺纱机进行创新改造。
思路已经提了出来,能不能改良出新型纺纱机,那就由时间来决定。
也许多年以后,就会出现‘为先’纺纱机,亦或‘永乐’纺纱机、‘宣德’纺纱机等。
纺织厂的工作安排好后,杨为先也没闲下来。
一边制作秘密产品,一边跟着杨父、二叔等人下地考察。
总结这些年四团村粮产提升原因,交流分析改进措施。
随着为政一方的日子临近,若不提前做好准备,深入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水土特点及种植方法,日后又怎能妥善治理并造福于自己辖区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