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奔赴下一段征程(1 / 1)
一晃又过去了几天,回乡休假的日子接近结束,距离上任曹县的日子还有半个月。
但杨为先不想休太久,还是早点赶去看一看情况,赶上麦收时节。
永乐十六年,四月十八,易出行。
这一日,一大早,老爷子、杨父、二叔等人在村口含泪不舍的送别着杨为先、杨云、张文三人。
杨为先和身旁三位佳人相拥而抱,说了一声“等我来娶你们”,便转身骑上了马,挥手告别众人,与杨云二人踏上了前往曹县的路。
曹县,亦或曹州,不管是后世还是如今的明朝,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域。
它位于华北平原“心脏位置”,北靠黄河,南靠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又可称南宋、贾鲁、明故道,是为了疏通黄河,经过多次改道,长年累月而形成。
南北两条大河穿过,形成了三角地带,如若河流不泛滥不干枯,曹县可配的上沃野千里,中原粮仓。
从四团村向西北走官道,三骑一路疾驰。
因为是在北京城授的官,所以对应的官服、大印等都直接领了,不需要再去山东布政司一趟。
一行人加紧赶时间,三百六十多里的路,第二日下午,大约申时便到了曹县城外。
到了这,杨为先没有急着入县城,而是在城外驿馆住下。
为何不直接入城,皆因老朱定下了规定,给官员们写了一份《到任须知》。
新官授职上任,到达城外二三十里地就要停下,派人去向城内的佐贰官、首领官、属官、三班六房、乡亲父老等告知本人已到。
城内的官员收到消息后,需要在三天内洒扫合祀神邸祠宇,备齐祭祀用的贡品。
在城外的新官,这三天需要老老实实待在驿馆内,进行斋戒、洁净自身,对天地祈福等工作。
到第四日清晨,城内官员、父老乡亲出城迎接,新官才可入城。
入了城,也不是就可以立马上任干活,新官还需要带着众人祭祀祈福,做完这些,才可正式接任,管理此地。
还没分配为知县之前,在后世看了无数古代历史剧的杨为先,也以为可以悄悄的溜进县城进行巡查,看看有没有人为非作歹,欺行霸市,或官员贪污受贿。
可当选择上任地方官后,吏部就下发了这一本当官宝典,再加上恩师、张泌等人传授讲解,才知道真要这么干纯粹就是嫌命长。
人家康麻子隐瞒身份,微服私访,那是身份摆在那,没人拿他怎么着。
要换成一个官员这样干,丢官都是轻的,严重的直接砍脑袋。
本来杨为先准备要进行微服私访,调查一番,探探民情,可拿到这份共三十一项的当官宝典,了解到上任流程后,便打消了念头,重新进行规划。
当时想下基层是杨为先自己的想法,但真安排了下来,内心还是非常慌,忐忑不安,真不知道要该如何做了。
毕竟前世今生第一次做官,体制内部的事完全没接触过,换了谁敢说心里不慌。
最后左思右想,没得办法,在北京城的时候跟恩师、张泌取取经,回乡的后和陈知县、刘老爷子等人讨教。
总结出一句话,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趁着别人不知道自己来之前,多多打探对方的情况,以及了解民情。
毕竟这可是孙武写的兵法,用了上千年肯定有道理。
所以上个月回乡路过曹县的时候,杨为先就安排了王福爷孙三人留了下来收集信息。
同时十天前也让杨东、杨猛二人悄悄溜进曹县,单独行动收集信息。
三队人马,只要还有一队藏到最后,胜利的就是杨为先。
就算被发现,也怕不得什么,让这些曹县官员知道杨为先在关注着他们,心里越慌,更容易让其露出马脚。
此时待在驿馆屋内的杨为先,正在认真看着杨东、杨猛二人送来的情报,边看边赞不绝口,三队人马整理收集的情报非常详细。
把曹县佐贰官、首领官、属官、三班六房等头头的人物信息,家庭情况全收集到。
甚至还有县内地主世家大族、商人、地痞流氓等信息。
真是面面俱到,应有尽有,啥样的小道消息,隐秘之事都在上面。
还是银子没白花,二百两银子丢下去,一个月时间查了七七八八。
看着这份情报,不管真假占多少,但最关键信息,杨为先已经得知。
对之后如何解决曹县内部关系、掌控话语权已经有了眉目,粗略制定了几套方案。
接下来要接手的曹县,有品级的官员就只有两人,分别是主簿刘正,巡检王武,剩下都是不入流,典史黄文,教谕周锡等人。
整个县如今有话语权的就主簿、巡检、典史三人,连县丞都没。
可能是此地多次处于战乱之地、黄河泛滥,导致人口减少,又从曹州降曹县,使得朝廷裁减了黄河两岸官员数量。
县内人口编户不到二十六里,按一百一十户为里,占地三五百万亩的县还不到三千户人口,连三万人都不到。
若只算壮丁,可能只有七八千丁。
但就这小小的县,就有八个上得了台面的宗族。
分别为王李扈戴武蓝陈朱,都是洪武大移民迁移来。
经过几十年繁衍生息、耕读传家,县官员都要让他们几分。
除了这帮人外,剩下的曹县土著、商人、地痞流氓人数稀少,不足为虑。
想闹都闹不起来,想使绊子也要看看八大家族同不同意。
看完这些情报后,杨为先心里已经不慌。
自己即将接任的曹县,从上到下,不是想象中的盘根错节。
关系很简单,上面几大官员,下面几大宗族。
而且最重要的是,整个曹县一穷二白,靖难之役后,不是出现水灾,就是旱灾。
导致主簿等外地户是想着方子装满腰包逃离此地,不然治理不好丢官都是轻的。
那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更不用说了,去年年底的时候,杨为先进京赶考还在这施粥救济他们,可想而知有多苦。
上面担心的想早点跑路,下面苦的要饿死,都不是一条心,合伙起来阻拦杨为先是不可能的。
仔细分析之后,杨为先对自己选择来此地当官,甚是满意。
别看此地贫困不堪,人们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可这都是因为朝廷、地方官员没有好好发展此地。
要是好好把曹县这一块大平原发展起来,那可是一处优质的粮仓。
南北靠两河,地处中原,四面又是山河四省,处于四省交界地带,地理位置优越,顺着此时的黄河主河直达京杭大运河,是绝佳的农商业基地。
有着如此绝佳的位置,富饶的土地资源,缺的只是时间、人口,以及自己这位受过大学教育之人来带领。
毕竟只有一穷二白,干干净净,才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同时又少了那些心思不纯、背道而驰之人,简单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好一一拉拢、捆绑在一起,干出大事。
不然真要是去了江南那些富饶的地方,光解决内部问题,统一思想都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想发展民生更难。
或者去西北、辽东、岭南等地,不说地方远不远,光比现在的农业潜力都没法比,靠发展商业更难。
反反复复把情报看了几遍后,杨为先重新梳理了下。
把主簿、巡检、典史等官员做的一些事重点圈出来,然后让杨东几人加班加点抄录几份,以备不时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