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生意筹划(1 / 1)

加入書籤

在农业社会,水路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江南能如此繁荣,离不开水运。

若没有京杭大运河,没有长江,江南经济也不会占据天下大半。

而水运的发展,自然就会伴随着码头的兴起。

这就好比后世高速公路的发展,服务区相应而成。

码头的选取建立,则是非常关键,这是带动地区经济的关键。

一处码头若形成商镇,养活成千上万百姓也不是什么难事。

而码头的兴盛,在这农业社会,永远离不开脚夫,也就是搬运工。

哪怕是工业社会,有了大型搬运机器,人力也是不可或缺。

干搬运这行的基本上都是穷苦人家,有一把子力气赚点血汗钱。

这样的人,没啥身份背景,很容易被人欺负,压榨工资,活累钱不多,艰难生存着。

三人成行五人成伙,若是人数一多,聚集起来很容易就形成帮派。

像著名的运河漕帮、青帮等,都是应运而生。

这一行,不仅生意大,也同时掌握着无数人力。

如今杨为先身在曹州,又把此地当成未来改革的重心,这自然就要对重点行业把控好。

码头搬运,往小了看,只是在一亩三分地赚着血汗钱。

但若是往大了看,组织好人员,连通几个地区,是可以形成物流运输,简单点说就是走镖。

而若是再往远看,形成生态链,培养船夫、水手等各类船员,往船运海运发展。

不靠海,不靠江,也只能依河一点点培养自己的航海队伍。

当要对四团村依茨河,新建商镇的时候,杨为先脑海中这样的计划就形成了。

所以此时赵王河即将通航,码头上的生意自然不能错过。

会议结束后,刘主簿、黄典史、王巡检等人连忙去准备筹划码头搬运生意。

而杨为先这边,也在后院与二叔、杨凡、王可馨商量着此事,众人一旁,还有位学习之人,三姑的丈夫,吴姑父。

众人听完关于曹州赵王河段沿途码头情况后,皱了下眉头思索下,便明白他的意思。

二叔先开口问道:“除了衙门所占三成,民间七成如何分?

年前的时候,咱颍商和我聊过,对曹州各处码头上的一些生意都挺感兴趣。

但兴儿你没说,他们也都苦于无法下手。

现在咱家要不要.........”

杨为先回道:“七成,咱家拿两成,曹县三成,颍州两成。其他方面的生意,就随他们公平竞争,谁有能力就拿下。”

“二成会不会太少了?”二叔皱了下眉,“咱家两成倒没什么,曹县和颍州要不要平分那五成?”

“不可。”杨为先摇了摇头,“二叔你别忘了咱家也是颍商一份子,

若是这剩下五成平分,这咱颍商不就是人家当地的一倍了。

这人家是本地,我们能从中获利已不错了。

要是拿的比人家多太多,就说不过去,容易让人家认为我这父母官与民争利。”

二叔听完也没什么意见了,点了点头。

一旁坐着的王可馨,适时的也提出了疑问:“那这搬运公司,建立的股本要多少?”

“你们觉得呢?”杨为先没有说出内心的计划,而是把问题抛给了众人。

王可馨思索了下,说出内心的想法:“馨儿觉得一千两足以。”

“二叔、凡叔、姑父,你们觉得呢?”

二叔三人闻言,想了下,一同回道:“可,就一千两。”

“好。”杨为先点了点头,随后继续问道,“凡叔,农珍坊在曹州,你考虑好是开设几家?

现在曹县有多少亩地种上了油菜?

杨凡闻言,思索了下,伸出两根手指回道:“经和乡亲们商议,目前已种上了五百亩。

其中两百亩是县城周边王家几家的地,还有三百亩是则分给了普通民户。

生产场地也已在县城选好位置,农珍坊则设两家。

以目前曹州地区经济情况,在曹县和双河口码头各开设一家就行。

两地刚好一南一北,遥相呼应,辐射周边,都紧靠着河运。

而且等曹州城重新建好后,可在城内再选一店铺为主店,城边双河口可为仓库。

“啪啪啪!”杨为先听完满意的鼓起了掌,“辛苦凡叔了,这后面有什么情况,您先和馨儿商量,再不行找二叔和我。”

“是。”三人点了点头应下。

杨为先嗯了一声,笑了笑,继续说道:“凡叔、姑父,你们先下去准备农珍坊和搬运公司的事情,我和二叔、馨儿有点事要说。”

“好,那我们先走了。”

二人闻言,笑了笑离开了,也都知道他等会要谈些私密的事,不方便太多人得知。

待二人离开房间,关上门后,二叔则把旁边椅子上的包袱打开了,里面是五颜六色各样棉布。

随后,二叔拿出几块棉布,分别递给了杨为先和王可馨。

“兴儿,根据你的建议,咱家纺织坊的技术又进一步提升了,这是最新织出的棉布。”

“呀!这布是咱家产的?”王可馨惊了下,摸着布的手停在了空中,虽说知道自家相公之前招了不少纺织工,可没想到能生产出这般精致的布匹。

二叔看着她的样子,笑了下:“是咱家产的。”

“这.........”

没等王可馨说话,杨为先伸手拍了拍她:“有些事之前都保密,先听二叔说,慢慢你就知道了。”

“嗯......”

“咳咳咳!”二叔清了清嗓子,然后说道,“那二叔我,就说下现在纺织坊里的情况。

这现在手里拿的布,是五十支棉,由第一代为先纺纱机和织布机纺织,已生产出二百匹。

普通机只能纺织二十支到四十支棉,则生产了八百匹。

全都是按坊里标准生产,一匹布长四丈宽三尺。

现在五十支棉的布料,可为中等棉布,市场价在三钱到三钱二分银子,批发价最低是二百六十文。

而这样一匹棉布,所耗棉花十二斤,加上染料、木材、运输、商税等费用,则成本在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文之间。

若是全力生产,原料充足的情况下,用第一代为先纺纱机和织布机,一天工作六个时辰。

四名木匠,六十名纺织工,十五张织机,可日产五匹余。

因坊里工人现在不算工资,只包吃加奖粮,每天大约共花费一石粮。

核算下来,目前一匹五十支棉布净利润约五六十文。

按现在的生产力,一年可产约一千六百匹,纺织坊总利润会达到八十两银子。

整体情况是这样,可馨还有什么想了解的?”

“嗯......有有有。”王可馨思索了下,连忙回应,“二叔,这五十支棉是什么意思?

坊里的纺织工,为何他们不要工资?以后也是一直不给工资吗?

还有咱家的纺纱机和织布机的生产效率,为何这么高?

我以前听爹说,这一般织布机织棉布,一天织十尺的手艺人都是少见,大部分都是七八尺。

若是织丝绸,五六尺都不得了的。

可咱家这......这么多手艺好的女工?”

二叔看到自家侄媳妇说出关键的问题,笑了下回道:“现在咱家纺织坊织的棉布卖的价格不高,赚不到什么钱,所以也就没有工资发。

包吃加月底有奖一点粮,干的好的,家里孩子是交点学费,是可以进村学读书。

等以后纺织的棉布质量好起来,赚了钱,相应的工资也会有的。

有这些保障在,大家还是会安心的干下去。

而生产效率能这么高,也是纺织机改进的好,还有支数也是兴儿提出的,这些让他来说。”

王可馨闻言点了点头,但还是有些懵懂的看向了身旁之人。

“嘿嘿嘿,这都是技术的力量。”杨为先淡淡笑了下,“好了,今天就把纺织坊的秘密告诉你,日后你可要把家的布匹生意做好。”

说完,他从怀中拿出了一张纸递了过去。

王可馨好奇的接过纸张,打开看了起来,上面写着关于支数的定义,以及未来纺织坊的发展。

在后世,纺织品上会经常看到支数,如二十一支面料、三十支、四十支等,这些都是英制支数。

它的由来,是工业时期,纺织行业快速的发展,为了更好管理纱的粗细,则以一定重量的纱,测量其可以拉伸多长为单位。

具体的公式,杨为先倒是不记得,毕竟不是从事相关行业。

但是,使用这种管理方法来衡量纱线的粗细,并以此来对比纺织出的面料轻薄度和柔软程度,是相当不错的。

所以,他就采用这种方法,自行研究并测试后制定了纱线粗细的行业标准,凭借自家的纺织坊,引领整个世界纺织行业的发展。

以一两棉花,做成十一丈,为一支数。

若是五十支数,则就要做成五百五十丈长。

或者是以一钱棉花,做成一丈一尺,也为一支数。

按照这样的纱线粗细标准,此时大明纺织行业普通下等棉布,大概是四十支以下。

再加上布匹大小有长三四丈不等,宽二到四尺不等,大小不一,印花色不等,则价格浮动比较大,但一般都不会高过两钱五分银子。

若是达到五六十支,则为中等布匹,价格三钱银子起。

要是再精细些,有七十支,可和那闻名天下的松江棉布相比,能卖到五六钱银子,更甚者一两至数十两也有人要。

基本上达到这个支数,其布料就非常柔软,有绸缎光感,匀细坚洁,不比那绫罗绸缎差。

而一般蚕丝纺织成的丝绸绢布,都是五六十支起,再加上蚕丝具有天然的色泽、质地柔软、光滑,就更好于棉布了。

所以,杨为先对自家的纺织坊的定位,就是要生产出如松江棉布般的布匹,再加上批量化、低成本、高效率,去抢占市场。

日后再随着纺织技术的提高,生产出细度达百支的棉布,则可以进一步与江南丝绸竞争。

这个世界上,普通人更多,若是有可以媲美丝绸的棉布,且价格便宜,相信更多人还是会选择后者。

哪怕利润低,量起来了,也不会赚的少。

也不说多少,一年生产一二十万匹,赚个上万两银子还是没问题。

而且自家赚钱的同时,也能带动颍州、曹州等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形成如松江府,甚至是江南地区那般的纺织工业中心。

自小在商人家庭长大的王可馨,且家里又是专营布匹生意,此时看到杨为先对纺织坊的规划,大为震惊。

完全不敢想他会有如此大的胆量,竟然敢与江南纺织业争高下。

这是既胆大,又刺激啊!

可让人看着,又好像真能争一下,全身热心沸腾。

王可馨抬头看向杨为先,眼睛闪烁着光芒:“相公,你这也太厉害了。

馨儿一定要把咱家的棉布生意做大做强,要让我爹好好跟着咱家,嘻嘻。”

“哈哈哈!”杨为先和二叔大笑了起来。

看到二人这样子,王可馨尴尬了下,迅速整理了下心态,问道:“那这布匹生意,还是和清润霜、香皂生意一样,给代理售卖?”

“是的。”杨为先严肃了起来,“咱家以后只要是自行开发出的产品,都只专注于生产制造。

大部分份额都是交给他人,只有少部分份额在个别重点地区开设店铺散卖。

肉咱家吃了,还是要给其他人分点汤喝。

互利共赢,互利互惠,才是成功的关键。

咱们只有拉拢一帮人,扶植一帮人,才能更好的对抗那一帮人。

以后赚钱的生意还有很多,若是每一个都自行去铺开,会很累。”

“是。”王可馨认真点了点头。

杨为先嗯了一声,然后继续说道:“还有关于味精的生意,麻烦二叔你和馨儿说下情况,这个也是今年的重点。”

“好。”二叔把准备好的记录本递了过去。

王可馨接过看了起来,上面记载着一斤味精,需要五斤香菇三百文,一斤虾皮十文。

算上运输、商税、人员工资食费,总成本在四百到五百文。

市场价,定为一斤一两银子,净利润则有约五百文。

现准备的原料,可供生产一千斤味精。

看完味精生意的情况,王可馨看向杨为先的眼神,完全变了,要不是二叔在,恨不得跑上去啃两口。

“这味精是......是价比盐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