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军事体系(1 / 1)

加入書籤

元修抿了一口酪浆,润了润有些干涩的喉咙,目光扫过眼前三位心腹重臣,开门见山:

“诸位,今日之事虽以我等大获全胜告终,但其中暴露的问题,不容小觑。斛斯椿谋反,事先我们竟无半点风声!若非李卿家将及时报信,后果不堪设想!一旦让斛斯椿渡过孟津,与高欢南北呼应,洛阳危矣,大魏危矣!”

李休篆、独孤信和曹磊闻言,脸上皆露出凝重之色,纷纷点头。

确如陛下所言,此次斛斯椿之动太过突然隐秘,几乎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若非最后关头陛下当机立断,亲率骑兵追击,阵前瓦解叛军军心,后果不堪设想。

元修续道:“故,朕以为,我等在情报搜集与预警这一块,存在巨大短板!必须立刻着手解决!”

李休篆立刻起身,躬身请罪:“陛下,此事皆因臣失职!未能及时察觉斛斯椿异动,险酿大祸,请陛下降罪!”

元修摆手,温和道:“李卿言重了。岂能全怪罪于你?你离洛阳日久,情势不熟,在所难免。更重要的是,情报非一人之力所能及,需一个完善高效的体系支撑。而我们,恰恰缺乏这样一个体系!”

“体系?”三人听到这个新词,皆感不解。

元修微微一笑,开始向他们简单描述一些后世关于情报机构的组织架构、运作模式以及情报分析、反间谍等方面的理念。

虽只是粗略大概,未及具体细节,但仅这些超前概念,已让在座三位当世精英眼界大开,激动不已。

曹磊原本就心思缜密,善于分析,此刻听到“情报体系”更是两眼放光,仿佛找到了自己真正的用武之地。

当即主动请缨:

“陛下!臣以为陛下所言‘情报体系’实乃国之重器!若能建成,必令我大魏耳聪目明,洞察先机!陛下若信得过,臣愿为此事鞠躬尽瘁!还请陛下示下具体章程,臣必遵照陛下指示,将此体系建立起来!”

元修看着曹磊跃跃欲试的模样,心中暗自点头。微笑道:

“好!曹卿有此心,朕心甚慰。具体章程,我们君臣日后再仔细商议。不过眼下,还有一件更为紧迫之事,那便是如何彻底消化掉今日收编的这些洛阳军士。”

李休篆、独孤信和曹磊神色皆肃。

他们知道,这数千洛阳士兵虽暂时稳住,但人心未附,若处置不当,随时可能成为巨大隐患。

独孤信沉吟片刻,开口道:“陛下,依臣之见,不如快刀斩乱麻,将降军中偏将以上将领全部撤换,换上我等信得过之人!”

元修点头:“换将是肯定的。但仅偏将以上,不够。朕的意思是,自队正以上的基层军官,皆要甄别调整!务必确保这支军队的指挥权,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

李休篆不禁倒吸一口凉气:“陛下,若将队正以上军官尽数调整,所需人手恐怕不在少数!我们目前……恐无这么多合适的军官人选。”

元修目光深邃,缓缓道:“人手不够,那我们就自己培养!”

曹磊眼中闪过疑惑:“陛下,如何培养?军官,非实战不能出啊!”

烛火在书房内轻轻摇曳,将三位重臣或沉思、或困惑的影子投在墙壁上,拉得细长。

听到曹磊那充满疑虑的问话,元修非但没有不悦,反而温和地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一种洞悉一切的了然。

他当然理解他们的困惑。

这个时代,知识技艺的传承,多赖师徒口传心授,或家族秘而不宣。

所谓人才,不过是权贵门阀的“举荐”和战场的“实战”这两座大熔炉里,靠着天赋运气,硬生生砸炼出的金石。

至于何为“体系”,何为“教育”,这些超越时代认知的概念,对眼前三位当世人杰来说,也无异于天外之音。

“诸位不必困惑,”

元修的声音沉稳清晰,仿佛能驱散他们心中的迷雾,“朕今日所言,是一种全新的建军之法,其核心,也是建立一套前所未有的军事体系。”

“首先,我们要将士卒在战场上可能遇到的一切,从操练搏杀,到行军安营,所有零散宝贵的经验,进行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然后,延请宿将文士,将这些经验编撰成册,成为一部部专门的教材,让所有士兵都能循序渐进、有章可循地系统学习。”

然而,这番阐述还是太过抽象。

曹磊、李休篆和独孤信三人面面相觑,眉宇间的迷茫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更浓,仿佛在听玄妙道法。

元修看出了他们的窘境,轻笑一声,决定用最直观的方式解释。

“好吧,朕打个比方,就说这练兵!”

他目光转向独孤信,眼神变得锐利:“信之,你乃将门之后,平日练兵,是如何进行的?可有具体章程?”

独孤信略一思索,恭敬答道:“回陛下,并无成文章程。末将遇陛下之前,训练部下,无非反复演练冲锋、结阵、变阵,让他们熟悉将令,在战场上能令行禁止罢了。”

“说得好!”

元修赞许点头,“信之,倘若朕麾下皆是武川那二百精骑的水准,自然可直接演练阵法。但现实是,绝大多数士兵,连基本的队列都站不齐,遑论其他。这时候,朕所说的体系,便能发挥作用。”

他站起身,踱了两步,声音随之高昂:“我们不能一上来就教他们学跑,得先教他们如何站立行走!这第一步,便是从最基本的素质开始操练!”

“基本素质,”元修加重语气,“可分三部分:身体素质,军事素质,以及政治素质。”

见三人依旧努力消化,他续道:“所谓身体素质,最是简单。我们可以设计明确课目,比如每日负重跑多少里,以此强壮体魄,让他们有足够气力在战场挥刀厮杀。”

“军事素质,便是要教他们识字断句,能读懂舆图军令,能维护保养兵甲器械。一个能看懂地图、理解将官战术意图的士兵,远比一个文盲在战场上的作用大得多!”

“至于政治素质,”

元修顿了顿,“便是要日复一日对他们进行思想教化!让他们明白为何而战,为谁而战!要让他们将服从命令刻入骨髓,做到真正的令行禁止,哪怕前方是刀山火海,只要将令一下,也绝不后退半步!”

这番话,比之前具体了许多,三人总算听懂了大半,尤其身体和军事素质,他们都能理解其价值。

但对于“政治工作”,依旧一头雾水。

李休篆忍不住拱手问道,神情颇为不解:

“陛下,孙子兵法云:‘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又言‘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激励士卒,无非以重利诱之,或以危局逼之。您所说的‘政治工作’,究竟是何意?”

元修闻言,心中暗忖。

确实,这个时代的人观念朴素直接,不给实实在在的好处,空谈家国情怀、民族大义,过于高屋建瓴,他们未必买账。

也罢,就得搞一个接地气、又具备先进性、能真正笼络人心的制度出来。

“休篆问到了点子上。”

元修重新坐下,目光扫过三人,“所谓的政治工作,最终目的就是让士兵对我们大魏,对朕这个皇帝,死心塌地效忠。而这种忠诚,不能只靠空洞说教,必须用一套先进的制度来建设和保障!”

他话锋一转,点出困境:“先前军中通用的赏罚制度,固然可行,但如今已然不够。地方豪强、世家大族掌握大量土地财富,同样可用钱粮笼络人心,收买兵士。朝廷号令不行,财权无法尽数收归中央,才造成了今日之局面!”

“所以,”

元修的声音斩钉截铁,“朝廷要想收回财权,必先壮大自身!要想壮大自身,手里就得有兵,还得是能战之兵!要想让兵为咱们效死命,咱们就必须给他们前所未有的东西——提高他们的地位!”

“提高地位?”

曹磊立刻抓住关键,也指出难题,“陛下,提高地位无外乎赏钱、赐地。可如今府库空虚,手中并无多少资源可分赏。”

元修赞赏地看了他一眼:

“行墨所言,正在情理之中。目前咱们手里,就这点嫡系,和洛阳城中尚未完全收服的军士。所以,朕才要打造一个全新的制度,一个不完全依赖钱和地,却能让士兵为大魏真诚效忠的制度!”

此言一出,曹磊、李休篆、独孤信三人心中同时掀起惊涛骇浪。

到底是什么样的制度,能有如此神效?

不靠钱和地,还能提高士兵地位?

简直闻所未闻!

看着三人写满好奇与期待的脸庞,元修知道,火候到了。

缓缓开口,抛出了那个酝可久,足以颠覆这个时代兵制的构想:

“朕的初步设计是这样。第一步,将麾下所有士兵户籍详细统计,朕了解过,他们多是洛阳本地及周边农户子弟。统计要具体到他们所在的村庄。”

“然后,颁布一道国策:凡家中有男丁从军者,从其入伍之日起,至其退伍之日止,其家庭名下的所有赋税,一概全免!”

“什么?!”三人齐齐失声。

元修抬手示意他们稍安勿躁,继续:

“这免掉的赋税,并非由朝廷承担,而是由该士兵所在村社的其他五户人家进行分摊。相应的,这便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若此士兵在战场受伤或阵亡,朝廷发放体恤金,但这笔钱的大部分,亦由这五户共同承担。反之,若士兵立下战功,获得封赏,这五户人家也能相应得到减税或奖励!”

曹磊眉头紧锁,他总是最先看到政策漏洞的那个,担忧地问:

“陛下,此法虽妙,但恐难长久。若有士兵年老体衰,战力低下,却赖在军中不走,那他家便可一直不交税,这对分摊的农户岂非极不公平?长此以往,民怨必生。”

“行墨担心的不无道理,”

元修胸有成竹地笑道,“所以,我们还必须配合另一项政策:军士服役年限制!凡入伍士兵,年届二十有五,无论有无战功,除非已晋升军官,否则必须强制退伍,还家为农!”

这番话,如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

这便是后世“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精髓,用制度保证兵员不断更替,让军队永远保持年轻与活力。

三人眼中瞬间迸发出璀璨光芒!

他们都是聪明绝顶之人,元修一点,立刻想通了其中关节。

这个制度太妙了!它将一名士兵的荣辱与整个乡社利益紧紧捆绑,乡人会自发地监督、鼓励他奋勇杀敌。

而强制退伍,又完美解决了老兵冗兵问题,确保军队时刻充满最具冲击力的年轻人!

然而,独孤信作为宿将,想得更深。

兴奋之余,仍带担忧:“陛下,此法确能保证兵员年轻力壮。可年轻人作战经验不足,悍不畏死的勇气也需磨砺。若频繁更换新兵,刚训练好便拉上战场,恐怕难以顶用。”

元修哈哈大笑,这正是他整个体系的最后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环。

“信之勿忧!朕刚才所言培养军官,目的为何?就是为此所备!”

他的目光灼灼,充满了无与伦比的自信。

“士兵,可以是流水的兵。但军官,必须是职业的军人!他们是军队的骨架与灵魂。我们要从收缴的税赋中,拿出一部分,专门用来给这些各级军官发放优厚的俸禄!让他们心无旁骛,以治军、练兵、指挥作战为终身事业!由这些经验丰富的职业军官,去指导和带领那一批批流水般的新兵,如此,我大魏的军队,方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偏殿书房内,元修的话音落下,却仿佛在空气中投下了一颗无形的惊雷,炸得李休篆、曹磊、独孤信三人神魂激荡,久久无法言语。

死寂。

长久的死寂。

只有烛火在“噼啪”作响,光影在他们脸上跳跃,映照出三种截然不同的震撼。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