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焦急等待(1 / 1)

加入書籤

“考试?”三个人面面相觑,这个词他们听过,但用在选官上,却是闻所未闻。

“考什么?谁又能参加这个考试?”曹磊追问道。

“考治国之策,考律法条文,考民生算学!”元修的声音斩钉截铁,“至于谁能参加……凡我大魏子民,不问出身,不论文武,只要读书识字,品行端正者,皆可参加!”

“嘶——”

三人听到这话,齐齐倒吸了一口凉气!

不问出身?!皆可参加?!

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自古以来,官位就是被世家大族垄断的,什么时候轮到那些寒门庶族,甚至是平头百姓来染指了?

这要是推行出去,天下非得炸了锅不可!

看着三人震惊的表情,元修继续说道:“通过考试,我们就能选拔出一批真正有才学的优秀人才。然后,再将他们集中到洛阳,由朝廷统一进行培训!给他们上课,教他们我大魏的政策方针,树立他们对朝廷、对朕的忠诚!培训合格后,再由朝廷直接下派到各地为官!”

“如此一来,”元修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些官员,就是我们自己的人!他们不欠任何世家的情,只听朝廷的号令。他们到了地方,当地的豪强劣绅,还怎么敢轻易伸手?”

三人听得目瞪口呆,脑海中仿佛有一扇新的大门被轰然推开!

李休篆反应最快,他沉思片刻,抚须道:“陛下此法……釜底抽薪,直指根本!实在是高明!只是……这执行起来,恐怕会遇到千难万阻。天下的世家,绝不会坐视自己的权力被如此剥夺。”

“说得对。”元修赞许地点了点头,“所以,我们不能一蹴而就。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他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我们第一步,就是要把我们能够直接控制的地盘,比如洛阳周边的几个州郡,彻底清理一遍!当地的豪绅,愿意配合我们新政的,可以留用,甚至提拔。不愿意配合,甚至暗中阻挠的……”

元修的声音冷了下来:“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该驱赶的驱赶!绝不留情!”

三人心头一凛,瞬间明白了。陛下这是要在自己的核心地盘上,来一场彻彻底底的大换血!

“只要我们把这些地方豪强打掉了,再把他们侵占的土地、财富,分一部分给当地的百姓。你们说,百姓是支持他们,还是支持我们?”元修反问道。

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回答。

“百姓支持我们,我们再把自己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派下去,执行我们让百姓得利的政策。如此一来,这些地盘,就成了我们铁打的江山,谁也抢不走!”

听到这里,三个人彻底明白了!

他们看着眼前的年轻帝王,眼神中充满了震撼与敬畏。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权谋之术了,这是一种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结构、重塑权力格局的经天纬地之才!

曹磊恍然大悟,激动地说道:“陛下,臣明白了!您的意思是,我们一边开办军官学校,培养忠于您的将领;另一边,开办文官学校,选拔和培训忠于您的官员!是这个意思吧?”

“对!”元修重重地点头,赞许地看着曹磊,“行墨,你说的没错!朕,就是要将这天下的兵权和政权,都牢牢地抓在自己培养的人手中!如此一来,既能保证他们对朝廷、对朕的绝对忠心,又能让那些地方豪强、门阀世家,再也伸不进手来!”

他看着激动不已的三人,补充道:“至于具体考什么,如何考,如何培训,朕这几日会仔细构思,制定好详细的章程后,再与你们商议。”

三人齐齐躬身:“臣等,恭候陛下佳音!”他们已经迫不及t待地想要看到这份划时代的蓝图了。

元修端起茶杯,润了润嗓子,然后伸出了第二根手指。

“第二个政策,是关于经济的。”

“经济?”这个词对三人来说,同样有些陌生和新奇。

元修耐心地解释道:“我准备,在洛阳周边的所有州县,推行‘盐铁专营’!”

“盐铁专营?”三个人又一次懵了,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元修知道,这又是一个超前的概念,必须给他们科普清楚。

“这么说吧。如今,我大魏的疆土,名义上是朕的,但实际上,大都被地方上的豪强世家给瓜分了。他们有自己的部曲、坞堡,甚至有自己的税收。他们虽然也象征性地给朝廷交税,但地方上的户口,我们拿不到;地方上的收入,我们更不清楚。”

“所以,朕要先在我们的地盘上,推行这个‘盐铁专营’!从今往后,在朝廷能够控制的区域内,所有铁矿的开采、铁器的打造,以及食盐的生产和贩卖,全部收归朝廷统一管辖!任何民间私人,不得私自炼铁,不得私自贩盐!违者,以谋逆论处!”

这番话,如同一道道惊雷,在三人的脑海中炸响!

李休篆的反应最快,他低着头,双眼飞快地转动着,手指在袖中不断地掐算着什么。

几秒钟后,他猛然抬起头,眼中爆发出比之前更加明亮的光芒!

“陛下!臣……臣明白了!”他激动地说道,“此举……此举之利,简直不可估量啊!”

他向前一步,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说到底打的就是钱粮!盐与铁,乃是国之命脉!盐是民生必需,铁是军国重器!我们若是将这两样最重要的营生牢牢抓在手中,就等于掐住了地方经济的喉咙!”

“如此一来,我们不仅能彻底杜绝民间私造兵器、威胁朝廷的可能,更能通过统一销售,为国库带来源源不断的、稳定而庞大的收入!这笔钱,无论是用来扩充军备,还是支付官员俸禄,都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啊!陛下圣明!此策,当真是经天纬地之策啊!”

“休纂,你说的没错。”元修赞许地看着他,不愧是自己的首席智囊,一点就透。

独孤信和曹磊此刻也回过味来,他们虽然不像李休篆想得那么深,但也明白了其中的核心要点。控制了盐铁,就等于控制了钱和武器!

他们再次看向元修,眼神中已经不仅仅是敬畏,而是一种近乎于仰望神明般的崇拜!

考试选官,军官培训,盐铁专营……

这一条条,一桩桩,无一不是闻所未闻、却又直指问题核心的惊世之策!

他们感觉自己的脑袋都快不够用了,今天从陛下口中听到的东西,比他们过去几十年所学所闻加起来,还要震撼!

君臣四人,就在这灯火通明的书房里,围绕着这些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宏大蓝图,激烈地讨论着每一个细节。

从考选官员的科目设置,到盐铁专营的具体操作;从军官培训的教材编撰,到如何应对世家门阀可能到来的反扑……

时间,在他们激烈的讨论声中,悄然流逝。

直到窗外的夜色已经深沉如墨,更夫的梆子声遥遥传来,提醒着已经到了三更天,李休篆三人才在元修的催促下,带着满脑子的震撼与兴奋,依依不舍地告退离去。

他们走在寂静的宫道上,夜风吹在脸上,却丝毫无法吹散他们心中的火热。

他们知道,今夜,就在那间小小的书房里,他们亲眼见证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为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亲手绘制了一幅何等波澜壮阔的,中兴蓝图!

翌日的朝会,一如往常。

太极殿内,百官肃立,气氛庄严肃穆。

元修端坐于御座之上,面容沉静,龙袍上的金线在晨光中熠熠生辉,更添几分深不可测的帝王威仪。

大部分的朝事,依旧是在高乾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元修也依然保持着对这位老臣的足够尊重,时不时地与他商议几句,听取他的意见。

对于那些不明就里的外围朝臣来说,新帝虽然手段雷霆,但在大方向上,似乎还是倚重着高乾这位元老,朝堂的权力结构,看起来并没有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然而,只有李休篆、独孤信、曹磊等核心圈子里的几人,才明白这平静的表象之下,正酝酿着何等惊天动地的变革。

一个时辰后,朝事议毕。

“退朝——”

随着谒者尖细悠长的唱喏声,众臣躬身行礼,准备按照官阶高低,依次退出大殿。

按照规矩,应是元修先起身,在内侍的簇拥下返回后宫,然后百官才能彻底散去。

可今天,元修却一反常态。

他稳稳地坐在御座上,一动不动,一双锐利的眼睛,越过重重人影,直直地落在了正准备转身的李休篆身上,并极快地使了个眼色。

那眼神中的含义,只有李休篆能懂——那是焦急,是期待,是按捺不住的询问。

李休篆心中一凛,瞬间了然。

他停下脚步,微微侧身,用眼角的余光回应了皇帝的示意,表示自己明白。

可是,元修似乎连多等一刻都嫌长。

就在百官都以为皇帝还有什么要事宣布,纷纷停下脚步,重新站定时,元修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举动。

他竟然直接从御座上站了起来,不顾一旁腾靖错愕的眼神,快步走下了高高的丹陛!

龙袍的衣角在空中划出一道凌厉的弧线,他径直穿过还未散尽的臣僚,在众人震惊、疑惑、不解的目光中,大步流星地走到了李休篆的面前。

“休纂,”元修的声音压得很低,但那股子急切却怎么也掩饰不住,“周谦……那反曲弓,可曾弄好了?”

此言一出,周围几个离得近的大臣,耳朵都竖了起来。

反曲弓?那是什么?陛下为何会对一个工匠和一件兵器如此上心,甚至不惜失了帝王仪态,当朝追问?

李休篆被元修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也弄得有些措手不及,他连忙躬身,同样低声回道:“陛下,臣……臣亦不知。臣昨日只是遵照您的吩咐,告诉周谦,若是神弓制成,不必通禀,可直接入宫面圣。”

“唔……”元修的眉宇间,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焦灼。

他知道自己有些失态了,但实在是忍不住。

那把弓,关系到他整个强军计划的核心,是他手中最锋利的一张王牌。多等待一刻,他心中的焦急就多一分。

他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绪,对李休篆点了点头,然后才在腾靖的低声提醒下,转身向后宫走去。

回到自己的书房,元修依旧有些心神不宁。

他背着手在殿内来回踱步,脑子里全是那张弓的影子。

今日当值的禁军将领是杨恺,他见陛下似乎心事重重,便一直垂手侍立在门外,不敢打扰。

元修走到门口,对他招了招手。

“杨恺。”

“臣在!”杨恺连忙上前一步。

“你听着,”元修的语气严肃而郑重,“今日若有一个名叫周谦的匠人求见,无论朕在做什么,你都无须通禀,立刻带他来见朕!记住了吗?”

“臣,遵旨!”杨恺虽然心中疑惑,但还是干脆利落地领了命。

他知道,这个叫周谦的匠人,对陛下的重要性,非同小可。

元修交代完,心中的焦急才稍稍缓解了一些。

他知道,自己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只能等待。

没过多久,独孤信、李休篆和曹磊三人,果然如约而至。

与昨日不同,今日他们三人手中,都捧着一卷或厚或薄的手稿。

那是他们奋战了一夜的成果,是他们将陛下昨日那些石破天惊的构想,细化成的、可以落到实处的章程和条陈。

三人行过礼后,李休篆首先上前一步,将手中的手稿呈上。

“陛下,这是臣连夜整理的,关于在荥阳试点推行新军制的后续报告。”他的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陛下圣威所至,万民归心!昨日,仅仅一天的时间,源泉、柳下和杨泉三个镇子,便有超过五百名青壮主动报名参军!而且,刘珏县令严格按照陛下的要求,所有应征者,皆是十六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的精壮男丁!”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