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5章 隔阂(二合一)(1 / 1)
桓石生大军的捷报通报朝野之后,上下震动。道贺的奏表如雪片一般的递上来,让桓玄高兴的合不拢嘴。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桓玄的情绪很是焦虑。一方面东府军的轰炸不休,其炮火虽然不猛烈,但是射程已经到达内城衙署区。那可是距离西篱门外近四里的内城区域,简直不可思议。
当初刘裕制作的火炮射程不过里许,那已经让桓玄惊讶不已的距离了。现如今东府军展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火器的威力。对桓玄而言,这当然是巨大的威胁。
城中人心惶惶,人人惊惧。东城青溪以西区域的房舍街道被不时飞来的炮弹炸得乱七八糟。百姓们也都纷纷逃离东城区域。光是安置那些百姓,便让人焦头烂额。更重要的是,这种打击对于士气伤害巨大,大臣们嘴上不说,但是内心里其实都有了其他的想法。有人已经通过桓伟之口,提出要陛下放弃京城往西退走了。
而半个月时间之后,情况一下子变得乐观了起来。桓玄得计划奏效了。桓石生率军攻克了淮南淮西之地,大军直捣广陵,这将是重大的逆转时刻。桓玄自然为自己的谋划成功而得意不已。在失去了卞范之之后,桓玄还是第一次觉得,即便没有卞范之,自己也能够想出办法来应付危局。自己有这个能力,有这个实力,并且很显然有天命相助。
午后时分,桓玄于寝宫之中围着炉火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歌舞。建康宫中,司马氏搜罗的不少嫔妃正值韶华,一个个美的不像样。桓玄前段时间被局面弄的没心情,但现在,他终于可以欣赏她们娇美的身姿,享受她们丰满芳馥的身体了。
就在桓玄醉意熏熏,并且已经锁定了领舞的两名年轻妃嫔为目标,准备大快朵颐之时,殿门被推开,帘幕撩起之时,一股冷风吹了进来,让桓玄打了个冷战。
桓嗣裹着一股冷风进了寝殿,快步走向桓玄。桓玄皱了皱眉头,眼中闪过一丝厌恶之色。不仅是桓嗣打扰了自己的雅兴,也是因为桓嗣太不顾规矩。他已经不止一次的不经通报便闯到自己的寝殿之中来了。他似乎忘了,自己如今可是皇帝,他该懂些礼数的。
不过桓玄还是面带微笑站起身来,看向走来的桓嗣。
“臣桓嗣参见陛下!”桓嗣躬身行礼。
桓玄微笑道:“恭祖,你怎么来了?是来向朕道贺的么?”
桓嗣沉声道:“自然是要向陛下道贺,不过,臣还有其他事要向陛下面奏。”
桓玄笑道:“哦?恭祖说便是。”
桓嗣点点头,转过头来,对着一群站在那里的嫔妃舞姬喝道:“还不退下!”
一群妃嫔惶然看向桓玄,桓玄皱了皱眉头,摆摆手道:“退下吧。”
一干人等悄无声息的退下之后,桓玄道:“恭祖,说吧。何事奏报?”
桓嗣躬身道:“陛下,臣思量淮南战事,觉得有些蹊跷。故而急着来见陛下,陈述臣对此事的看法。”
桓玄缓缓坐下,示意桓嗣落座,笑道:“蹊跷?此话怎讲?”
桓嗣沉吟道:“臣思来想去,觉得事情并不那么简单。石生率军北进,连克历阳梁郡,占领淮南诸郡之地,这固然是大捷之事。但是,据臣所知,石生大军并未和东府军有大规模的交战,而几乎是轻取对手,一路高歌,畅通无阻。陛下难道不觉得蹊跷么?”
桓玄皱眉道:“有何蹊跷?江岸突破之后,对方无险可守,望风披靡,这不是意料之中的事么?东府军主力在东城外,北岸诸郡兵马不过万余,自知难以抵挡故而节节败退。这有什么不对呢?”
桓嗣沉声道:“陛下,我们都知道东府军是怎样一直兵马,至今为止,尚未听说过东府军与人交战有过不战而退的事情。就算是万余兵马,依城而守,那也是可以一战的。对方拥有火器,且东府军装备精良,作战勇猛,怎会……”
桓玄摆手打断,皱眉道:“你是怎么了?你到底要说什么?你来见朕,就是来夸赞敌人的?”
桓嗣忙道:“陛下,臣的意思是,东府军节节败退是否是假象,是不是有什么阴谋。石生的兵马一路攻向淮西,深入太多。是否会落入对方的圈套之中。臣以为,陛下该下旨让北进大军提高警惕,稳扎稳打,先巩固淮南之地,而不必深入太多,以免落入对方陷阱之中。”
桓玄呵呵笑了起来,看着桓嗣道:“恭祖,你是不是想的太多的。朕此计划正是要直捣徐州腹地,动李徽之根本。逼着他退军自守,以解京城之围。你却要朕下旨,让北进大军按兵不动?那朕这计划有何意义?”
桓嗣道:“陛下,倘若这是个圈套呢?北进大军若战败,岂不是局势大劣?”
桓玄皱眉道:“他们拿什么打败石生?他们根本就没有兵马可以守住广陵。他们的兵马都在京城之外,守城兵马最多一万多人,我水陆兵马四万余攻城,广陵唾手可得。”
桓嗣道:“陛下莫忘了,他们的水军可以北上救援,徐州兵马并非全部调动前来。陛下不可不防啊。”
桓玄呵呵笑道:“水军?他们敢调动水军?京口瓜州渡还要不要了?他们的物资运送过江需要水军护卫,水军一走,拿什么保护物资的供应?石生分水军五千于京口上游,就等着他们水军北上。一旦东府军水军北上,则立刻发起进攻,截断瓜洲渡,让他们物资运送的船只难以通行。你所想到的,朕难道想不到?”
桓嗣皱眉道:“可对方也可分兵。对方炮船凶狠,敬祖败死于京口已经证明了一切。陛下,区区五千水军,怕是自投罗网啊。”
桓玄啪的一声,在桌案上拍了一巴掌,脸色愤怒。桓嗣吓了一跳,桓玄还从未在自己面前有过如此的动作。
桓玄也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吁了口气道:“恭祖,你的心情我明白。你率军南下受到挫败,心里觉得屈辱,朕很理解你的心情。朕也并没有责怪你,还是委以重任。但是,北进大军取得了进展,朕的计划进展顺利,很快就要扭转局面。你不能因为自己的失败便心生嫉妒,来唱反调。上下欢欣鼓舞之时,你跑来说这些话,让朕甚为不快。恭祖,你我虽为君臣,但其实是血脉兄弟。我大楚立国之初,便经历如此大劫,我桓氏兄弟当齐心协力共同保卫大楚基业才是,而不是以私心诋毁嫉妒他人。那岂非太过小气,也对大业有害?”
桓嗣闻言神色错愕,半晌说不出话来。他万没料到,自己思虑的担忧之事居然被桓玄这般曲解,认为自己是看桓石生大军势如破竹所以嫉妒眼红,故意来阻挠桓石生兵马的成功。这真让桓嗣感觉到无比的羞辱。
“陛下,臣岂有此意,完全是觉得这件事蹊跷的很,所以才……哎,不说了。陛下这么想,我越是解释,反倒显得我心虚。陛下爱怎么想便怎么想吧。臣还是坚持认为事有蹊跷,北进大军恐有落入陷阱的危险。”桓嗣面色铁青,沉声道。
桓玄冷声道:“朕认为你不必担心,这件事你不必管了。”
桓嗣点点头,沉吟片刻,说道:“然则,臣还有一个请求。”
桓玄难掩脸上的不耐烦,沉声道:“说。”
桓嗣道:“既然北进大军要攻广陵,此处必须予以配合。臣请求率军进攻城外东府军,令其无法分兵增援。如今天气寒冷,大雪之后严寒逼迫,东府军已在苦苦支撑,此刻进攻,正是好时机。臣率骑兵袭营,必能奏效。只要撕破其营地,则对方必溃败。我大军掩杀而至,以优势兵力与其火并,必能取胜。即便不能取胜,用一些兵马袭击敌营,损毁对方火器火药也是值得的。”
桓玄皱眉不语,这已经不是桓嗣第一次请求主动出击了。在桓玄看来,这就是桓嗣急于挽回三吴之败的举动。主动出击,何其愚蠢。己方就要攻占广陵,进攻徐州的情形下,对方自然会退兵。此刻主动出击,从时机上和意图上都是不对的。用兵马的性命去换取一些小小的破坏,怎比得过对方撤军之时一举掩杀更好。
“此事再也休提,朕不许。出击时机未到,朕自有安排。”桓玄沉声道。
桓嗣愣愣的看着桓玄,半晌叹息一声,躬身道:“罢了,臣打搅陛下了,臣告退。”
桓玄摆摆手道:“去吧。”
桓嗣缓缓退出寝殿,外边冷气袭人,吹得他缩起了脖子,迷起了眼睛。心中一股悲愤之情淤积,化为长长一声叹息。
他举步向前殿行去,身后寝殿之中,丝竹再起,娇嫩的歌喉恹恹传来。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桓嗣加快脚步,逃也似的离开台城皇宫,踏入冷风之中。
……
广陵城中,兵马熙攘,一片繁忙。
蒋胜的兵马刚刚抵达广陵。广陵城中本就有三千守军外加大量的民夫在此。数月之前,李徽传檄起兵之时,广陵便是物资中转的前进基地之一。大量物资从此中转,沿邗沟而下运抵京口。
蒋胜领军抵达广陵之后,立刻下令关闭城门,停止兵马物资进出,准备守城事宜。
蒋胜从李徽给他的信中已经明白了意图,此番撤退是诱敌深入之计,势必要将敌军歼灭于广陵城下。因此,此战绝不能有差池。
好在李徽在信中给出了一些战斗的建议,这让蒋胜心中有了底气。虽说那是建议,但其实蒋胜明白,那是小郎给自己的锦囊妙计,自己只需依计而行便可。
广陵城是一座坚城,当年谢玄在此招募兵马,建立北府军。此处成为北府军的老巢。为了适应军队驻扎和训练,广陵城经过大规模的改建,甚至可以说是重建。
原本广陵城地势较低,因为地处水网密集之地,周围沼泽河流密布,地形破碎分隔。谢玄建立北府军时,将老城北侧地势略高的坡地作为城池延伸的地点,于坡地之上筑造了城墙,修建了城门街道等设施,扩大的城池的规模。
与此同时,城池周边的河流沼泽之地也经过了大规模的清淤和联通改造,沿着邗沟建造码头和堤岸,有效的治理了水患倒灌,造成城池周边沼泽泥滩的地形。进而形成了四面开阔,城池较高,城池周边几条河流贯通,水陆畅通的城池格局。
以城西沼泽地势为例,原本这里是一片淤泥杂草的滩涂地带,是常年水患集聚形成的一片荒芜区域。在经过改造之后,形成了一片方圆两里的湖泊。十余年来,以湖泊为中心,形成了一片风景优美之地。当地百姓称之为小西湖。
小西湖通过河流连同邗沟,曾为东府军水军训练和停泊的一处水军基地。
当年东府军水军便是在邗沟之中训练,在广陵城周边的河流湖泊穿行,颇为威武雄壮。
因为水患解除之后,城池周边大片的开阔陆地干燥之后,成为北府军的练兵场和校场。当年十几万北府军在这些开阔的校场上日夜操练,喊杀之声震动天地。日出则练,日落则回城中军营歇息,最终铸就了名震天下的北府新军之名。
城池的防御体系颇为完备,除西城之外,其余城门皆有瓮城。城墙高三丈,宽五丈,建角楼四座,护城河宽四丈,可行重楼大船,连接邗沟之处设水闸。
这种格局,说易守难攻一点也不为过。不过,必须要有水军配合。否则,东侧邗沟码头一旦死守,水面上的船只都可以床弩攻击东侧水门。护城河上一旦被敌船占领,更是可以用强弓弩箭都能射击到城墙之上。
水军,自然是有的。当晚,郑子龙率领的东府军水军便溯流而上,回到了广陵。随同郑子龙水军前来的还有从京口前来增援的五千兵马。
原本决定从京口调拨一万兵马支援广陵,但经过商议之后,做了调整。京口兵马不宜抽调过多。下雪之后,物资运送压力极大,后军兵马必须保证大军的物资供应。所以经过权衡之后,决定只抽调五千兵马随水军战船增援广陵。
而为了保证广陵会战兵马的数量,李徽决定动用后备兵力,便是队伍老兵召回的兵马,命陶定紧急从临海郡调拨五千退伍老兵就近增援广陵。
数日时间里,广陵城中集结了兵马两万两千余,外加民夫两万余人。加上城中百姓万人,当真是熙熙攘攘热闹之极。也幸亏广陵城池不小,巅峰时期曾屯兵十万有余,所以虽然人多,还是能够容纳的下的。
蒋胜和郑子龙做了战术上的沟通,水陆兵马需要配合作战,所以沟通是必然的。两人统一了想法,决意完成全歼对手的意图,在战术上做了精细的布置。蒋胜是第一次率领如此多的兵马作战,显得有些紧张和不自信,但郑子龙则不同,他对此战极为渴望。之前水军被迫在瓜洲渡保护航道渡口,没有作战的机会,眼下此战正是郑子龙渴望的,所以他显得信心十足。
在战术设计上,郑子龙也是点子很多。而且他还给了蒋胜许多建议。甚至提及对方战败之后向何处溃败,要蒋胜提前做好追击的准备等等。
蒋胜颇为惊讶,郑子龙提出来的一些方略和李徽信中建议自己的居然有些大同小异。而且从李徽信中和郑子龙的表现中,蒋胜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必胜的自信。这多少让蒋胜心中稍稍平稳了些。
正如李徽信中所言,紧张是必然的,但是不能怕。一旦怕了,那便必败。而适度的紧张恰恰是需要的。李徽说,就算是他,每次出兵作战,心中都是极为紧张的。
数日紧张的准备和调度之后,一切准备就绪。而桓石生的兵马也在十一月初二抵达。
首先抵达的是桓石生率领的三万步兵,他们在梁郡补充了物资粮草之后,携带辎重器械浩浩荡荡向东,花了五天时间抵近扬州以西二十里外。
不过桓石生没有急于发起进攻,只派出了少量兵马在广陵城池左近进行侦查。桓石生在等待水军从邗沟以北抵达之后协同进攻。水军船只从滁水进入淮河之后,需要绕行北侧一段路途,才能进入邗沟水道。因为重楼战船需要较宽的河道才能航行,所以必须要这般行军才行。故而绕行路程需要时间,一些水道甚至需要拉纤才能通过,所以耽搁了时间。
但桓石生并不着急,正好利用这个时间对广陵进行侦查,确定进攻的方略。
坏消息是,广陵城颇为雄伟,防御设施完备,是一座坚固的城池,恐怕拿下此城破费周章,不是那么容易便够拿下。
但好消息更多。第一个好消息便是,城池之中守军看似不多,偌大城墙上空空荡荡,无论什么时候去看,也只有区区数千兵马。满打满算恐怕也只有万余兵马。
对于守卫这座大城而言,这样的兵马数量是完全不够的。己方三万步兵,加上水军一万多人,在人数上是绝对碾压的。
第二个好消息便是,在城头没有发现很多大型的守城武器,特别是最为忌惮的火器。斥候携带千里镜抵近侦查,发现城墙上火炮不过十余门,且分散四城城墙,根本不足为虑。这绝对是个利好消息。因为火炮是最令人忌惮的东西。
第三个好消息便是,邗沟上下十余里以及城池左近的河面湖面上都没有任何东府军水军的踪迹。这无疑让攻城的成功有了更好的保证。
桓石生的心情其实有些矛盾。他一方面希望能够发现对方水军的踪迹,那便意味着自己留在浦口的五千水军能够直扑瓜洲渡,断了对方运送物资的航道,打击那些物资运送船只。这将是东府军大军最怕的事情。
但另一方面,他希望顺利攻下广陵,并不希望对方的水军前来增援。因为一旦东府军水军增援,则攻城难度大大的提高。
现在看来,对方显然是更在乎渡口安全,似乎没有派水军前来增援。那便意味着此次攻城己方将会完全占据主动,不必同对方强悍的水军交手了。
初五日,桓石生的水军浩浩荡荡从邗沟以北而来,一百多艘战船几乎塞绝了河道。在东北风的加持下,船队快速抵广陵以东的邗沟水面。而桓石生也在当日午后,率兵马挺进道广陵城南的开阔之地。
当日傍晚,桓石生让人向城中守军射出战书,既事劝降,又是约战。城中给出了答复,表示要决一死战,誓死不降。桓石生当即命兵马摆开架势,将大量攻城器械开始装配,摆设在城下。
广陵之战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