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7章 邀约(二合一)(1 / 1)

加入書籤

七月末,豫章。

刘裕在过去半年里虽没有出兵进攻荆州,但是他可没闲着。对于目前的状况,刘裕认为,他必须要尽快的扩大自己的声望,增强自己的实力,快速的达到和李徽能够真正分庭抗礼,实力相抗的地步。

如果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他便必须要做更多的事情。扩大声望和增强实力有很多种办法,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建立功勋。就像当年桓温等人做的那样,以用兵讨伐他人作为契机,可以借机获得巨大的声望,快速的扩大自己的实力。

桓温当年崛起的途径无非是伐成汉以及几次北伐,那是桓氏快速崛起拥有强劲实力的途径。虽然即便是几次北伐都无疾而终,甚至可以说是铩羽而归。但借助用兵的借口,他网罗了一大堆大族的支持,攫取了高平郗氏的权力,达到了地盘和兵力以及大量押宝的大族的财力支持。所以即便是失败的北伐,却令其实力剧增。

对刘裕而言,他倒是没有北伐的打算,眼前就有软柿子可捏,那便是败退的桓玄。桓玄败走江陵,但他的势力依旧覆盖着梁益荆襄大片区域。如果解决了桓玄,不但完成了对于桓玄篡国之贼的彻底清缴,对于自己声望会有极大的提升。而且,梁益荆襄都将被自己纳入囊中,实力将得到巨大的跃升。

所以,这半年来,刘裕便是在为向西用兵做准备。之所以准备三月份的出兵没有下文,是因为刘裕不希望仓促行事。桓氏虽败,但毕竟盘踞荆州多年,梁益二州为后盾,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物资充足。如果仓促用兵,一旦失败,前番所有的努力和成果便付之东流。

故而,刘裕决定整顿军备训练兵马增强实力。火器火药的铸造配备需要时间,收拢的桓玄的降兵需要训练收服,还需要造大量的船只,准备更多的粮草物资。

利用王谧在朝廷之中的抓手,在过去几个月里,朝廷成功的调拨了不少粮草物资供给刘裕武装兵马。虽然战乱之后,大晋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千疮百孔,但毕竟京畿之地外加三吴之地是出了名的富庶。刮一刮还是能刮出不少油水来。在大晋朝廷重新开张之后,地方上如广州之地的财税也开始重新上缴。总之,湿布拧一拧还是能出水的,平胸挤一挤还是有沟的。

除了积极的整军备战,确保此战不出差错之外,出兵的时机也是极为重要的。

李徽的触角虽然退回,但谁敢保证他不会再次伸回来。他的兵马永远是最大的威胁,刘裕不得不防。一旦自己出兵攻荆州之时,那李徽乘虚而入,率军进攻自己的腹背,那将是极为危险局面。

虽然刘裕的判断是,李徽大概率不会那么做,因为他若想攻自己,根本无需乘虚而入。但是要保证自己的计划万无一失,那是一点险也不能冒。

出于这样的考虑,刘裕不得不等待最好的时机。而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很快便到来了。

北方局势陡变,斥候细作将大量的关于燕国和魏国之间的情报送回,以及关东之地慕容德也正集结兵马准备反攻的情报送到刘裕手中之后,刘裕认为时机到了。

北方两强即将火拼,局势大乱。这是借机调动李徽兵马,牵制李徽注意力的好机会。

八月初,刘裕上奏朝廷,将他所知的北方大乱的情报上奏禀报。表示,北方大乱,对大晋而言是危险也是机会。危险在于,北方战乱很可能波及大晋边镇,淮南之地北徐州青州之地都可能遭受波及。刘裕上奏朝廷,请求朝廷要防范这样的危险。

刘裕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只是通报了消息,指出了危险,而没有指手画脚的要求李徽的兵马如何如何。他知道,那么做会引来李徽的反感。而将消息上奏,自然有人会向司马德宗提出建议。

果然,司马德宗很快命人向李徽传旨,请李徽密切注意关中关东的动向,防范北方战乱可能会波及大晋的危险。请东府军务必做好军力分配,做好准备。

刘裕更是高明的做出了安排,让王谧提出了拨付军资粮草给东府军的奏议,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拨付三万石粮食和一部分作战物资给东府军,做出朝廷全力支持的姿态。

这可比勒令敦促更有效。是一种无形的敦促。

然后,刘裕很快得知了东府军进行积极调动,广陵兵马西进淮南,临海郡兵马北进彭城,以及淮阴兵马进入北徐州的消息。

刘裕知道,计划奏效了。

随后,刘裕开始进行计划的第二步。他再一次上奏朝廷,说他得到密报。逆贼桓玄已经同姚秦结盟欲以荆襄梁益之资助力姚兴。待合力击败魏国之后,借姚秦之兵进攻大晋。

刘裕奏折上说,若不尽快铲除桓氏,后患无穷。他向朝廷请求,以江州之兵西进讨伐桓氏,彻底铲除后患,收复荆襄梁益之地。此举也是趁着胡贼自戕,难以分身。若错过此良机,恐难行事。

司马德宗得到奏议之后,立刻组织朝臣商议定夺。王谧等人自然是一片赞成之声。谢琰提出派人去询问李徽的意思。司马德宗遂派人去淮阴征询李徽的意见,数日后,李徽回奏,表示赞成。

刘裕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大笑不已,向身边人道:“如何?我就知道他会答应。”

身边人问他道:“将军怎知李徽必会同意?”

刘裕答道:“李徽希望我和桓玄作战消耗实力罢了。他如今全部精力都在北边的乱局之上,怕我给他带来麻烦,巴不得我出兵去和桓玄火拼呢。他这样的心思,我早已了然于心。呵呵,李徽固然精明,但我刘裕却也不逊之。”

……

东郡,滑台。

慕容德退踞滑台已经已近两年。事实证明,放弃邺城的策略是正确的。魏国并未大规模的渡河进攻,在徐州李徽的大力支援之下,小规模的试探性的进攻被燕军击败之后,他们偃旗息鼓,停止了继续进攻的企图。

这也给慕容德一方带来的短暂的和平。甚至可以用一种奇怪的兴盛景象来形同。

由于东郡乃黄河以南的产粮区,粮食连续两年的大丰收让慕容德和麾下百姓摆脱了粮食危机。

而在慕容宝死在龙城的消息传来之后,之前对于慕容德进位燕王的一些争议也纷纷消失。虽然慕容宝之子慕容盛正在北方广招兵马,欲攻龙城兰汗等人,报杀父之仇,但几乎没有人认为他会成功。

在更多人的认知里,滑台的慕容德成为了大燕国祚延续的唯一希望。正因如此,原本不愿投奔慕容德的燕国遗民和官员人才纷纷投奔而来。

在过去近两年时间里,有数万户百姓从关东迁徙投奔而来,无数大族官员名士前来投奔慕容德,为他效力。一时间颇有众正盈朝,欣欣向荣之势。

去年冬天,慕容德在群臣的不断的劝说之下,于滑台登基为帝。他改名为慕容备德,大赦天下,改元建平。任命南安王慕容青为大司马,任命赵王慕容麟为尚书令。进丛弟北地王慕容钟为司徒,慕舆拔为司空,封孚为左仆射,慕舆护为右仆射。韩绰为录尚书事,愤恺为度支尚书,封逞为中书侍郎等等。

除此之外,慕容德还还发布了一系列的政令,设立太学,减免赋税,鼓励耕种,宽待百姓。派出官员巡视民风,派兵清缴盗匪等等。一时之间,似有勃然中兴之姿。

上上下下所有人都很高兴,都有了盼头。倒是有一个人不太高兴。那便是赵王慕容麟了。之前他被任命为司空兼尚书令,算是颇有地位。但此次之后,他只有一个尚书令的职务,而他下边有韩绰封恺封逞等人。韩绰录尚书事,便是掌管尚书省日常事务,封恺封逞等人和封孚是青州大族,大燕原来的旧臣。投奔以来获得重用。

更可气的是,南安王慕容青被任命为大司马,这是让慕容麟最不能接受的。自己和慕容青其实就是将来燕国皇位的竞争对手。慕容青被任命为大司马,手握大燕兵权,那说明慕容德对他的信任远胜于自己,在慕容德的心中,自己和慕容青的分量孰高孰低,不言自明。

鉴于此,慕容麟心中恼怒。行事也变得敷衍和散漫,常常喝的酩酊大醉,朝中议事也常常缺席,惹来众人非议。慕容德念及他是先帝之子,倒也没有说些什么。但是慕容麟在滑台的地位和声望已经越来越低,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大燕的蓬勃之姿,兵马物资的不断强大,所辖军民对于反攻关东收复故土的想法也开始发芽。之前,魏军铁蹄南下,燕国覆灭之际,所有人心中都如蒙冰雪。许多人都已经绝望,认为大燕已经无力回天了。但现在,冰雪开始消融,反攻之心开始萌芽,并且越来越急切。

之前廷议之上根本不会涉及到这样的议题。上下都尽量避免这种不切实际的虚妄的想法。但自今年以来,已经有人开始提出这样的想法,并且得到了响应。

但对慕容德而言,他保持了难得的清醒。他知道,眼下虽然站稳了脚跟,但整体实力还很虚弱。此刻谈反攻倒算,收复关东之地还为时尚早。兵力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大燕眼下虽然已经有兵马近八万,但在战备物资已经作战力上,和强大的魏国铁蹄相比还是巨大的。若主动渡河进攻,恐遭覆灭。到那时,滑台也不保了。

因此慕容德虽不禁止他们谈论这些事,但总是安抚他们稍安勿躁,先努力的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以待时机。

时机很快便来了。

六月里,姚秦派来了一位特殊的使者。那是他的哥哥北海王慕容纳之子慕容超。当年大燕灭亡之后,慕容纳和大燕的皇族宗室们一起被掳到了秦国,得益于苻坚的仁义,慕容氏皇族众人倒也能够活下来。慕容纳被苻坚任命为广武太守。后来辞官居住在张掖郡。

而在大秦讨伐大晋之战失利之后,姚苌窃位,大秦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中,慕容超便在张掖出生了。

姚秦可没有苻坚那么讲仁恕,在慕容垂于关东复国成功之后,姚苌将慕容氏宗室皇族全部弄到长安严加看管。慕容纳去世之后,慕容超在长安可谓是在夹缝之中求生存。许多慕容氏宗族动辄被杀之后,十来岁的慕容超想了个保存自己的办法,那便是:装疯卖傻。

只有一个疯癫痴呆之人,才不会被姚秦视为威胁。姚苌死后,姚兴即位。姚兴不想姚苌那般残暴嗜杀,他倒是对慕容氏宗族不错,除了没有自由,倒也不在动辄杀害。

慕容超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长大,今年刚刚十五岁。但他已经是一个城府深邃,具有超出自己年纪的成熟的一个少年。

此番慕容超从秦国前来,正是姚兴以特使的身份让他前来见慕容德。一则是放了慕容超,表示对慕容德的诚意。二则是让慕容超来作为使者,也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姿态。

慕容德虽从未见过慕容超,但是见到慕容超的那一刻,便立刻认出了他是兄长慕容纳之子无疑。因为慕容超生的跟慕容纳简直是一模一样。举手投足之间,一般无二。慕容纳是慕容德的十二兄,当年和慕容德最为要好。慕容德乃公孙夫人所生,而慕容纳是段皇后所生,当年身份地位悬殊,为其他人所鄙夷。但慕容纳常常庇护于他,不许他人欺负慕容德,慕容德铭记在心。

慕容超带来了两样重要的东西。一个是姚兴的亲笔信,而另一件是一柄金刀。

慕容家族众人随身皆有一柄金刀,那是大燕皇族身份的象征。当年慕容垂便是被王猛讨要了代表他身份象征的金刀,被王猛以金刀计陷害,便是因为那金刀便是代表他的主人的身份。慕容德也有一柄,当年跟随苻坚南下出征之时,慕容德将那柄金刀交给了自己的母亲公孙夫人。自那一别之后,慕容德便再也没回到长安,也再也没见到自己的母亲公孙氏。

而慕容超携来的那柄金刀,正是当年慕容德留在母亲手里的那一柄。

见到这柄金刀,慕容德的心情之激荡可想而知。

“贤侄,我母如何?身子康健否?”慕容德颤声闻到。

慕容超跪地流泪道:“老太后已然仙去,那已经是四年前的事了。老太后仙去之时,思念叔皇。将金刀交给我父,让我父无论如何也要交还给叔皇。可惜我父也不久去世,这金刀便由侄儿保存。今来见叔皇,侄儿便偕来物归原主。”

慕容德闻言大恸,捶胸嚎啕。群臣急忙劝止,这才慢慢止住悲声。

“儿不孝,儿不孝啊。”慕容德老泪横流道。

“叔皇节哀。老太后去时安详,在长安我父照应,也没受苦。只是身在异国,思念故土和叔皇。常常拉着我的手,要我有朝一日定要回到大燕,面见叔皇。今日侄儿终于回来了。将叔皇的金刀也带回来了,总算不辱老太后所托。”慕容超流泪道。

慕容德道:“你们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

慕容超轻声道:“侄儿装疯卖傻,得以活命。”

慕容德上前,一把抱住慕容超,大哭道:“可怜我的侄儿,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惊吓。贤侄啊,你放心,今日来归,到了朕的身边,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再也不用受苦了。”

慕容超落泪点头,跪地磕头道:“我阿爷去时也说了,有朝一日回到燕国,要我承欢叔皇膝下,说叔皇定会怜我。”

慕容德连连点头,泪水不断。堂上群臣也是纷纷拭泪,感动不已。

唯有慕容麟紧皱眉头,心中隐隐不安。有个慕容青已经很麻烦了,现在又来个慕容超。而且看这架势,慕容德对他极好。慕容超的祖母是段皇后,更是一层令人担忧之事。又侍奉了慕容德的母亲公孙太后后事,又带来了金刀……这么一想,慕容麟顿觉不妙。

“好了好了。慕容超,陛下身子要紧,你惹得陛下哭泣不停,岂不伤身?出了什么事,你如何担待的起?陛下节哀,还是看看姚兴信上说的什么吧。”慕容麟忍不住出声道。

慕容超闻言忙擦了眼泪告罪,双手奉上姚兴让他带来的信。

慕容德也收拾心情,接过信来展开浏览。众人看着慕容德的脸色,见他神情颇为激动的样子,心中都好奇,不知道姚兴的信中说了什么。

慕容德看完了信,难掩激动之情,沉声道:“姚兴邀我出兵,共伐魏国。呵呵呵,说说你们的看法。朕没想到,局势变化如此之快。是喜是忧,是祸是福,倒是难以预料呢。”

众人闻言颇为惊讶,于是慕容德命人将信件交由主要官员传阅了一遍。那封信正是姚兴邀约慕容德出兵关东,以牵制关中魏军的信。信上姚兴告诉慕容德,他已下旨,大军将北上伐魏,这是燕国收复故土的好机会。要慕容德尽快出兵,携手伐魏。

“诸卿认为,姚兴的建议可行否?”众人议论纷纷之时,慕容德微笑问道。

慕容青出列大声道:“陛下,此乃大好机会。我们早就等着姚秦和魏国火并,这正是我们的机会。两国一旦交战,必全力以赴。魏国关东之兵必然要被抽调。这正是我们进攻的好时机。陛下,如此良机,不可错失。臣认为当立刻回信,结交联盟。同时调集兵将,准备渡河。收复故土,就在此刻。”

尚书仆射封孚道:“我同意南安王所言。此乃良机。姚秦实力强大,魏国必全力迎战,这正是我们的机会。乘其出兵,乘虚而入,必可收复失地。”

一群官员纷纷附和。录尚书事韩绰出列道:“陛下,诸位所言都有道理,臣也同意,此为良机。不过,我们不能当出头鸟,不能为姚秦所利用。出兵的时机很重要,绝不能仓促出兵,提前出兵。要明确姚秦出兵的讯息,和秦人大战之后方可出兵。要利用姚秦吸引敌军大部分兵马,而非我大燕成为他们吸引魏军的靶子。这一点需要明确。”

众人连声称是。慕容德笑道:“韩爱卿所言和朕不谋而合,适才朕也是这么想的。如此看来,诸位都觉得可行。不知可有不同意见。”

众人都没说话,慕容德看向一旁的慕容麟,笑道:“赵王,你身经百战,见识广博。这种时候,你怎么不说话?你是怎么想的?”

慕容麟出列躬身道:“陛下和诸位既然觉得可行,我自也没什么意见。不过我提醒陛下和在座诸位,姚兴和我结盟,邀我出兵,其居心未必善良。若姚秦当真有信心和魏国抗衡,又怎会约我出兵。足见他们心里也是没有把握的。倘姚秦不敌,我大燕将何去何从?一旦开战,便无退路。大好局面,恐付之东流。我的建议是,还得三思而行。”

慕容德皱眉沉吟。慕容青大声道:“陛下,任何事都有风险,何况是出兵大事。世上无万全之策,不管姚秦是何居心,于我们而言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况且,若姚秦不敌魏国,则魏国会战而胜之,占据关中。到那时,我们还有保全的可能么?所以,就算站在这个角度而言,也要助力姚秦,对抗魏国。”

慕容德点头道:“南安王所言极是。”

慕容麟沉声道:“既然南安王这么说,我并无其他意见了。但请陛下定夺便是。若是有差遣,臣将竭尽全力。”

慕容德大声道:“好。既如此,此事便定下了。朕即命人回访长安,以定盟约。韩绰,这出使之人,便选择你吧。”

韩绰躬身道:“必不辱命。”

慕容德点头,又大声道“慕容青,慕容麟,你二人需从现在起做好整顿兵马之事。朕命慕容青为正,慕容麟辅之,务必于半个月内完成兵马粮草物资的准备和兵马的动员。准备渡河进攻。你二人要相互配合。不得有误。”

“遵旨。”慕容青慕容麟躬身应诺。

慕容德抚须而笑,对慕容超温言道:“你随朕进宫,今晚朕设宴招待你。你且歇息些时日,之后朕自有安排。”

慕容超躬身道谢,长鞠不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