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回家乡的旅途(1 / 1)
津城冬天的又一场大雪过后,春节将至,胡明一和金曼玉踏上了回沧县的老家过春节和定亲之路。
两位恋人乘坐的列车卧在铁轨上,喘着长长的白雾似粗气。
一声声汽笛响过,列车加速开动了,津城渐渐远去,一望无际的华北广阔,银色的大平原迎面而来。
太阳还没升起,地平线上的天地间变十分朦胧,灰白色的天空下,白雪皑皑的原野,飘泘着薄薄的雾霭。
远方,披着晶莹冰雪的一片片高大树林,冒出袅袅炊烟的雪色小村庄从车窗一跃而过。
此刻,金曼玉的黑大眼晴望着车窗外的雪景,着了迷:
“明一,这田野雪景太迷人了”
胡明一也感叹着,又讲起农村人的事情:
这雪白的田野不但广阔壮观,也是农家的命根子,一年的收成就是一家人的生活的依靠,衣食生存都指望它了。
人以食为天,种地的农民也靠天吃饭,下了瑞雪,冬小麦能落个好收成,可要是无雪无雨,大旱或大涝这样的天灾,他们就受苦了。
有一年,他的老家沧县闹兵匪,又大旱,地里颗粒无收,乡村里的人们连树皮都吃尽了,饿死的人无数。
他的爷爷带着一家人去逃荒。到城镇周围,打场子卖武艺,挣口饭吃,才活了下来。由此,年少的胡明一也拜了不少好师傅,有了今天的能力。
有时,人们遇到困境和灾祸也是受到了锻炼成长的机遇。
金曼玉也感概了:
“我小时候比你幸运多了,可是父亲也常告诉我,一定要吃苦耐劳,刻苦学习,多学有用的知识,做为以后生存和养家的本事。技不压身,多一种能耐,多一条生路。我爷爷就是桥梁工程技术人员,也常带我去看大桥和蒸气火车,我心里十分佩服他,一定要成为他那样的人”
他们两人小声聊着,不知不觉,客车到达了老家的火车站。
沧州火车站建成于一九零九年,是津浦铁路上一个重要车站,原名称叫沧县火车站。
车站上座落着一座设有调度室的大平房,和售票处的二层中式小楼,站台有围拦,车站人员在进出口处向旅客检票。
站前广场就是沧州县城的街道。
两位恋人走出了站台口,刚来到街上,胡明一就看见了接站的大哥,二哥和老妹妹。
他向金曼玉依次介绍了接站的家人。
一家人团聚了都十分高兴,胡明一心里不觉愧疚,大哥和二哥,小妹长年照顾着父母。他和家人己两年没见面了,大哥苍老了很多,头上长满了白髮,二哥也可能劳累了,脸庞黑瘦。
小妹妹还没变样子,笑咪咪和金曼玉聊了起来,问长问短很是开心。
让胡明一更想不到是,和他最要好的表哥,表嫂带着从津城坐客船,秘密躲避到老家的“田桂花”也出现在接站的人群中。
这位在津城曾落入魔窟,从死亡线上被胡明一救下,改名换姓的年青女人,穿着红色的小棉袄,合体的绸缎黑裤,容貌水亮白皙,微笑如花,显得青春亮丽。
以前,在意租界第一警署里惊恐,迷茫,悲伤的孙秀英消失了,如今,变成了漂亮,快乐的“田桂花”。
表哥,表嫂一行人也都走了过来。
胡明一将女友金曼玉介绍给了表哥,表嫂与田桂花。
表嫂喜笑颜开地夸起金曼玉:
“你看我这表弟,太有福气了娶上了你这么个美丽的城里媳妇,不用化妆比在我们剧团扮的七仙女还漂亮
她说着拉过田桂花:
“这就是我们剧团,扮演戏中七仙女,和秦香莲的主角”
田桂花亲切向金曼玉打招呼:
“姐姐好,你太漂亮了真像仙女一样,我这个七仙女是装扮的。”
金曼玉被她们赞扬得脸都红了,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胡明一给她下了台阶:
“表嫂,小田,你们夸曼玉是七仙女,那我就是傻二哥董咏了,你们看我有那么傻吗?”
他的这几句话可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田桂花乐得差点弯下了腰,她趁着金曼玉陪着表哥表嫂说话,就来到胡明一身旁,用深情感激的目光望着救命恩人。
可她出于自己秘密的身份,心里话与激动的情感止于言表,就柔情地说了一句话:
“胡大哥,多日不见你挺好的”
胡明一回想起孙秀英死里逃生的经历,更体会改名换姓的田桂花,此时此刻复杂的心情,也微笑了:
“小田,我从表哥,表嫂的来信里,知道你在剧团进步够快的,都是主角了,我祝贺你”
突然,田桂花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好似眼泪己不听她的话,涌了出来,赶忙转身擦去脸上的泪珠。
细心的表姐刚和金曼玉说完话,转身看到了田桂花的脸庞上有泪痕,惊奇了,从口袋掏出雪白的手绢给了她,笑着问道:
“怎么,在团里当了主角,我表弟夸了你几句,美得流泪了”
胡明一十分深知年青女人天生俱来的丰富情感。田桂花有了那段一生难忘的生死经历,见到救过她的恩人,要不是受到特殊训练的女特工和冷酷的女人,失态是必然的。
他也笑着向表哥,表姐打个圆场:
“这小田不禁夸,女孩子爱激动,我赞扬她进步大快了,就激动得掉泪了。看意思,以后,我见到她的面就批评她,她就哈哈大笑了”
幽默是成年男人在不论多么复杂,尴尬的场面上,最救急的好方法,大多数时候都会让人们一笑了之而去,不在纠结。
随着胡明一巧妙地掩盖的田桂花心中的秘密,也没引起细心敏感的表姐,表哥和金曼玉的一点怀疑。
大家聊了一会儿,表哥,表嫂带着田桂花,与胡明一家人分了手。离走时,他们夫妻盛情邀请胡明一,金曼玉过春节那几天来县城,到家里去作客,参观私下的武术馆和戏院,听听剧团演的河北梆子与评剧。
胡明一,金曼玉两人欣然接受了邀请,挥着手和表姐他们一行人告别,坐上大哥,二哥赶来的小驴车向家里驶去。
胡明一的父母一家人住在离沧州县城不远的郊区,要是步行二十多分钟就到家了。
下雪后天气很寒冷,县城内外道路上的冰雪一点没化,路很滑,胡明一全家人出于对金曼玉的尊重和喜爱,就备好小驴车,到车站迎接他们两人。
县城外的道路不是很宽,这里富裕些的农户都养小黑毛驴,耕地搞运输。
这小毛驴很聪明,生性温顺,在县城的大街,农村的土路上会躲闪行人车辆,遇到恐吓的场面,沉稳不惊恐。这比现代的架驶的轿车还好用,不管多远的地方去过一两次,它就记住了来返的道路。
赶车的人们从远道赶着小黑毛驴,拉车回村子,就敢躺在车上睡觉,等睡醒了,大车也到了家。
小黑毛驴很识主人,主人不发命令,别人休想把它拉走,很倔犟的。
农户们俗话说:十头牛也拉不动一头小倔驴。
金曼玉坐在车上,看着披着黑黑油亮皮毛,长着又黑又大眼晴的小毛驴,很是喜欢。
她也和胡明一聊起了小毛驴的优点:
“明一,我的性格有点像小毛驴,要是想作的事,就是拼上小命也要作成。要是看上的人,就是遇到什么困苦我也跟定他了,所以你就受益了”
胡明一笑眯眯凑近她的耳头,说着让别人听不见的声音:
“嗯,你太像了,是头小女毛驴了”
金曼玉看见大哥精心赶着车没回头,就使劲掐了他手腕一下:
“你又逗笑我,等见到你娘,就告你的状,说你总是拿我找乐子”
胡明一笑了笑:
“你告状,我娘也不太相信,在她面前,我毕恭毕敬的从不开玩笑。你放心,只要有家人和别人在场,我绝对维护你的权威,你就拿我逗笑找乐子,行吧”
金曼玉也有了一个主意:
“我现在说不过你,等我们成了亲,单独在一块时间长了,我就就拿你练一练”
胡明一这可高兴了:
“这就对了,等以后咱们结婚了几十年天天在一起,总一扳正经的说话,过不了几年,大眼瞪小眼的就没这么多话了,也淡漠。如果咱们有正事谈正事,闲在时互相逗逗嘴,又活跃气氛还愉快。万一咱俩因什么事情闹意见,生了气,还可以说句玩闹话一笑了之,这多好”
胡明一幽默和爱逗笑的习惯,金曼玉很喜爱,只不过她还没学好,逗不过他没法子。
如今,她只能以告状或掐他一下的方式,让胡明一嘴上留有余地。
他们两人一说一笑,很快就到了自家的村落。
这是一处离公路很近的村庄,有几百多户人家,村后面是一望无际的庄稼地,雪白的一片。
村子里的一条道路上,积雪己被人们打扫干净,路的两旁是一排排各家的院落,因天气寒冷的原故,街上的行人很少。
金曼玉看到的路边一座座院子,各家的房屋有所不同,有土坯房,有砖混房,也有富裕人家盖的青砖瓦房。
两辆小驴车停在了街道中间的一所农家院前,金曼玉和胡明一,老妹妹下了车。
大哥,二哥赶着小毛驴回了自己家,卸车去了。
大院的门开了,两位和蔼可亲,身体健壮的老夫妻似听到了街上的动静,一前一后地走了出来。
胡明一快步来到他们面前,亲切地招呼着:
“妈,爸,我回来了,”
他转身又将金曼玉介绍着:
“这是我的女朋友金曼玉”
金曼玉微笑,大方地向未来的婆婆,公公问候。
“好,多漂亮的闺女快进屋,外边冷,”胡明一的母亲满面笑容的请让着。
“闺女,进屋说话吧”
他的父亲也随着说道。
金曼玉随一家人进了院里。
自家的院子很宽敞,干净整洁,有放粮食,农具的小屋和一大块菜地。
院门里也有自搭的厕所和鸡,鸭,狗舍,一条大黄狗也很懂事地趴在自己窝前,一声不叫向一家人摇着尾巴。
高大的院墙边立着大木架,上面插着练武术的大刀,红樱枪和棍棒。
大院里,迎面座落着联三间砖土混建的房屋,坐北朝南,在正中间的房子里,筑着个大锅台,两边是住人的侧房。
正房的大灶台连接着卧室用砖石砌的火炕,到了冬天用干柴烧火做饭,又兼用取暖。
这时,屋里有两位朴素的中年女人正忙里忙外,用干柴烧大灶做着早饭,这就是胡明一的大嫂,二嫂。
当胡明一介绍金曼玉给她们时,都喜笑言开,称赞这位漂亮,大方的姑娘。
太阳已经升起,灿烂的阳光照耀着三连间的房子,明亮宽敞,暖洋洋的。
明天就是春节三十了,大屋里也洋溢着过年的气氛,门窗都贴了红色的窗花,吊钱。大火炕上铺着崭新的花布床单。
木柜子,门上贴着一个个红色的福字。
胡明一的父母请金曼玉坐在了火炕,这是冬天时老家人的习惯,贵客都坐在最暖合的炕头。
金曼玉让胡明一拿过带来的大提包,把她和父母买的过节礼品送到两位长辈面前。
老夫妻客气地道谢着,收了起来。
到了该吃早饭的时候了。
胡明一的嫂子们在大火炕上,放好了长方的炕桌,端上了大锅熬的,香喷喷的小米粥,蒸的白面馒头,还有几碟自家醃制的白萝卜咸菜,煮熟的鸡蛋。
胡明一脱鞋上炕,坐在金曼玉身边,紧挨着母亲,她的父亲和妹妹坐他们的对面。
嫂子们伺候着,早饭开始了。
按照那时农家的规举,吃饭时,家中的媳妇先伺候公婆,丈夫,小姑子小叔子或来的亲戚客人,等众人吃好了饭,媳妇们才能上桌,家家如此。
可是在小白楼“俄国城”长大的金曼玉很是奇怪,这两个嫂子为何不一块到桌上吃早点,还恭恭敬敬地忙里忙外?。
她低声问胡明一:
“嫂子们,怎么还不上桌吃早饭”
胡明一小声解解:
“这是老家风俗习惯,可从城市来的儿媳妇,不长期家里的媳妇除外,你放心吧,你以后到我家,会和我父母一同上桌的”
胡明一的母亲也听到了他们谈的事情,微笑地说道:
“曼玉,你是大城市的闺女,就是成了我家的儿媳妇,也不必守老家的规举,按你们城里的风俗办”
其实,金曼玉随胡明一来农村之前,母亲也嘱咐过她,农村的风俗规举和城里不一样,让女儿牵旧,别闹出一些不愉快的事来。
此时金曼玉觉得,这些的规举很好,婆婆家的媳妇们,尊老爱幼。也懂得了她成了婚,不单单是小两口密月的幸福。还有不可躲避的各自责任,与男女双方心理,生理生活习惯,不同家庭环境的差异。
其实,金曼玉在这充满幸福与责任的旅途,才刚刚开始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