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改变税收方式(1 / 1)
“答应他的条件照旧。”范·迪门指着地图上的明珠,“这里的港口条件极好,气候宜人,比福尔摩沙强太多了。五年内,这里必将成为远东最大的贸易港口。”
布鲁斯凑近地图:“你是说,我们可以……”
“没错,”范·迪门打断道,“让明国和鞑靼两边都依赖我们的火器,同时我们在明珠建立商馆,控制海上贸易。这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布鲁斯陷入沉思:“可是这样做风险不小。一旦被发现……”
“所以要小心行事。”范·迪门收起地图,“朝鲜那边已经打点好了,你只需按计划行事就是。”
朱慈烺看着再次来访的范·迪门,心情颇为愉悦。
“既然你们打算把台岛的四处要塞交给郑将军,本宫也愿意在明珠商港划出一条街道,租期五十年,年年不过要缴纳千两银子。”
范·迪门微微躬身:“多谢殿下体恤。不过在下还有一个小小的请求。”
朱慈烺挑眉:“但说无妨。”
“我们希望能在街道上自行修建码头,以便商船停泊。”
朱慈烺略作思索:“准了。不过需要遵守大明律例,不得私自扩建。”
“那是自然。”范·迪门露出谦和的笑容。
这点让利换来荷兰东印度公司入驻,很是划算。有了荷兰人带头,其他西方各国的商人必然蜂拥而至。到那时,不仅能让明珠成为远东第一大港,还能借机在西方各国设立使馆,打开大明与西方交往的新局面。
然而就在这看似美好的开端背后,一张精心编织的大网正在悄然展开。范·迪门离开文华殿后,立即派出快船,将一封密信送往巴达维亚。
信中详细记录了南京城防部署、军械储备,以及朝廷重臣的去留变动。这些信息,不日就会通过特殊渠道,送到鞑靼人手中。
秋风萧瑟,玄武湖畔的树叶泛起了金黄。湖面波光粼粼,偶有水鸟掠过,在平静的水面上激起阵阵涟漪。
朱慈烺站在中州岛的水边,身上的太子常服显得有些宽大。原来是周皇后亲手缝制,特意做大了一号,为的就是让他能多穿些时日。微风拂过,衣袖轻轻摆动,映着湖面的阳光,给人一种恍惚的感觉。
“又长高了啊。”朱慈烺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衣袖,眼中闪过一丝怀念。这件衣服穿在身上,总让他想起母后为自己缝制时的情景。那时候的她,总是一针一线地仔细缝着,生怕有一点不妥帖。
郑芝龙身着华丽的公爵礼服,恭敬地跟随在朱慈烺身侧。
“千岁爷。”郑芝龙压低声音,凑近了些,“臣已经和范·迪门商谈过了,那四座堡垒要价二十万两银子。”
朱慈烺微微点头,目光依旧停留在湖面上。码头边停靠着一艘崭新的龙舟,东厂提督陈世芳率队把守码头。见到朱慈烺走来,陈世芳连忙带着手下跪地行礼。
“都起来吧。”朱慈烺随意挥了挥手,转头看向郑芝龙,嘴角勾起一抹笑意,“老丈人,中州岛看得如何?玄武湖景色迷人,岛屿星罗棋布,要不要也赏你一座?”
郑芝龙连忙摆手,“千岁爷说笑了,臣哪敢有这样的心思。”
中州岛原本是存放黄册的地方。自从朱慈烺全面执政后,这些不准确的黄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他将黄册转移到户部库房,在岛上为崇祯皇帝修建起了“养老宫”。
工人们正在忙碌着最后的装修工作,远处传来敲打声和工匠们的吆喝声。朱慈烺看着眼前这座即将完工的建筑,心中涌起一丝满足。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他对这座“养老宫”可是下了大功夫。光是银子就花了三十万两,而且还亲自负责招标发包。
“这里的景致确实不错。”郑芝龙环顾四周,由衷赞叹道,“千岁爷真是用心了。”
朱慈烺笑了笑,“现在的工部不再自己干活了,只管招标、发包和验收。这'养老宫'就是一个样板工程,朕在其中倾注了不少心血。”
午朝过后,朱慈烺本想来视察工程进度,正好撞见郑芝龙前来拜访,便带着这个老丈人一同前来了。整个工程已经接近尾声,只剩下一些内部装饰还在进行。这座园林式的“养老宫”是按照原来魏国府的东园来建的。虽然没用什么名贵材料,但整体布局精巧,显得极为雅致。
“老丈人,咱们回去吧。”朱慈烺带着郑芝龙登上了龙舟。船夫们熟练地撑起船桨,龙舟缓缓离开岸边。
水波轻轻拍打着船身,发出细微的声响。朱慈烺等两人分别落座,这才说起了台湾的事:“生意要怎么操作,才能赚到钱,你是行家,不用我教。不过有一件事得说清楚,等金门要塞到手了,那些人总该去台湾住几年了吧?”
郑芝龙立刻明白了朱慈烺的意思。这些人指的是“权阀之乱”中的罪人,有好几千口子。现在都被安置在厦门的海月岛上,郑芝龙还给他们建了房子,供吃供住。
“臣回去就安排。”郑芝龙面带笑容说道,眼中闪过一丝精明,“其实海月岛也是海外荒岛,和台湾差不多荒芜。”
朱慈烺听到这话,差点笑出声来。海月岛那种风景名胜,也好意思说是荒岛?不过他并没有戳破,只是说道:“金门要塞周围环境不错,毕竟荷兰人已经统治了二十多年。让他们先去住几年,等到适应当地气候,自然有将功赎罪的机会。”
说到这里,朱慈烺又问起了另一件事:“上次和你说的,去占城国和水真腊买米的事情考虑得如何了?”
郑芝龙眼睛一亮,身子不自觉地坐直了些:“千岁爷,臣倒是有个主意。与其直接去买米,不如改变入口船税的征收方式。”
“哦?”朱慈烺来了兴趣,“说来听听。”
“咱们大明出口的货物多,进口的少。那些西夷商人每年都要运来大量白银来补差价。”郑芝龙说着,手指不自觉地在桌面上轻轻敲打,“如果改用稻米征收船税,他们必然会去占城和水真腊采购。”
郑芝龙越说越兴奋,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以每年三百万两船税计算,折合稻米也就三百万石。占城那边的米价只有江南的三分之一,商人们肯定愿意。为确保物资充足,他们还会主动去开垦土地。这样一来,既能保证粮食供应,又能促进那边的开发。”
朱慈烺听得连连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好主意!老丈人果然是经商奇才,要是让你来当户部尚书,朕就省心多了。”
“千岁爷说笑了,臣一介武夫,如何能当尚书?”郑芝龙连忙摆手,脸上却露出一丝得意之色。
朱慈烺心中暗道:【迟早会想办法让你坐上尚书的位置。没有进士功名也无妨,大不了让钱谦益给你补补课。】想到这里,他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