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仁川港出事了(1 / 1)

加入書籤

自己当了二十多年国王,却连一座像样的宫殿都修不起来。景福宫在倭乱中毁于一旦,昌明宫又在仁祖之乱中化为灰烬。攒了多年的银子,又在应付胡乱中耗尽。

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他的思绪。领议政金瑬匆匆赶来,额头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

“大王!”金瑬顾不得擦汗,“仁川港出事了!”

李倧抬起头,眉头紧锁:“又是倭寇?”

“不是倭寇,是红夷人的船只!”金瑬喘着粗气说道,“足有三艘大船,每艘都比我们的战船大上两倍。他们自称是英吉利国的使者,说是要通过我国向大清进贡。”

“红夷人?”李倧冷哼一声,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我朝向来闭关锁国,不与夷人往来。天策军为何不将他们驱逐?”

金瑬面露难色:“大王,这些红夷人说要进贡的是……红夷大炮。”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陷入沉默。阳光依旧透过窗棂洒落,却似乎带着几分刺骨的寒意。

李倧的脸色变了又变。红夷大炮,这可是大清摄政王最为垂涎的利器。若是阻拦红夷人进贡,恐怕会惹来大清的震怒。可若是放行,朝中那些斥和派的大臣们又该如何自处?

“他们可曾说明来意?”李倧沉声问道。

金瑬从袖中取出一封信函:“这是红夷使者递上来的文书,说是要借道朝鲜,前往大清进献火器。”

李倧接过信函,仔细查看。纸张是西洋产的,上面用汉字写得歪歪扭扭,显然是请人代笔。

就在这时,左议政金自点站了出来:“大王,臣愿护送红夷使者前往北京。”

“金大人,你可知这其中的利害?”李倧意味深长地看着他。金自点向来主张亲清,这一次主动请缨,怕是另有打算。

“臣明白。”金自点拱手道,“如今大明虽在淮南取胜,但已无力北伐。天下大势,已是大清占据上风。我朝若要生存,就不能在此事上犹豫不决。”

李倧陷入沉思。他知道金自点说得对,可心中总觉得不是滋味。朝鲜自古以来就以小中华自居,现在却要为红夷人引路,这传出去该如何是好?

“大王,时不我待啊。”金瑬在一旁提醒道,“若是拖得太久,恐怕会生出变故。”

殿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接着是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天策军的将领快步走入,单膝跪地:“启禀大王,蓬莱岛方向发现倭寇战船异动!”

李倧揉了揉太阳穴。这些日子以来,倭寇的动向一直牵动着他的神经。前些时日大明使臣来访,说要助朝鲜收复蓬莱岛,可至今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详细说说。”李倧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回大王,我们的哨船发现倭寇增派了十余艘战船,似乎在为什么大动作做准备。”将领低声道,“而且……据说他们还在岛上修建炮台。”

这个消息无疑是雪上加霜。李倧站起身,在殿内来回踱步。如今的朝鲜,就像是在刀尖上跳舞。一边是虎视眈眈的倭寇,一边是强势的大清,还要应付朝中日益激化的党争。

“传令下去,加强沿海防务。”李倧沉声道,“至于英吉利使者一事……”他顿了顿,目光在金自点和金瑬脸上扫过,“就依左议政所奏,但务必要小心行事,不可走漏风声。”

金自点和金瑬齐声应是,随即退出大殿。李倧独自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秋风吹过,卷起几片枯叶,在空中打着旋儿,不知要飘向何方。

就像朝鲜的命运一样,永远在各方势力之间摇摆,找不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出路。这一刻,他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历代朝鲜国王都选择依附强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小国若想生存,又有什么别的选择呢?

夜幕降临,庆云宫内灯火通明。金自点正在为即将启程的事做准备,他知道这趟护送红夷使者的差事意味着什么。那些斥和派的大臣们,一定会在背后骂他是奸臣。

可他不在乎。在他看来,能保全朝鲜,就是最大的忠义。至于名声?那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大人。”他的幕僚轻声道,“行程已经安排妥当,明日一早就可启程。”

金自点点点头:“告诉仁川那边,让红夷人准备一下,后日我们就动身前往北京。”

“大人,还有一件事。”幕僚犹豫了一下,“朝中已经有人在传,说大人此举是要出卖国家利益……”

“由他们去说吧。”金自点淡淡道,“历史自会证明,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他忽然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个夜晚。那时他还是个年轻的官员,亲眼目睹了倭寇是如何烧毁汉城的。那种无力感,至今仍让他心有余悸。

“我们需要时间。”他喃喃自语,“需要时间让朝鲜变得更强大。在那之前,委曲求全又有什么不可以?”

金自点收回思绪,开始专心处理行程中的细节。这一路北上,要穿过辽东,路途遥远且凶险。但比起朝鲜的未来,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第二天一早,金自点就带着随行人员启程前往仁川。路上,他们遇到了不少逃难的百姓。这些人大都是从蓬莱岛逃出来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恐惧。

看着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金自点心中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是的,或许他会被后人唾骂,但只要能让朝鲜避免战火,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些骂名他都认了。

到达仁川时,已是午后。港口停泊着三艘巨大的红夷战船,高大的桅杆直插云霄,船身上的火炮闪着冰冷的光芒。

金自点站在码头上,望着这些来自遥远西方的庞然大物,心中骇然,这就是改变天下大势的力量吗?那朝鲜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

顺治二年的初冬,寒风凛冽,卷着枯黄的落叶在东阳府城的街巷中肆意翻飞。

多尔衮站在城楼上,目光越过层层叠叠的房舍,投向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晨光熹微中,山峦轮廓若隐若现,仿佛一条蛰伏的巨龙。寒风吹动他的衣袍,发出猎猎的响声。

“这片土地,终究是我大清的了。”他喃喃自语,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丝得意的弧度。

身后传来靴子踏在青石板上的声响,多铎快步走来,“十四哥,范文程他们的奏报已经送到了。”

多尔衮接过奏折,目光快速扫过那些工整的蝇头小楷。自八月以来,他就在东阳、兖州、金陵等府之间奔波,亲赴各处查看土地划分和分配情况。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涉及上亿亩土地的重新分配,关系到千万百姓的切身利益。

“范大人办事倒是仔细。”多尔衮将奏折合起,递还给多铎,“这些关外来的八旗汉军大臣,在关内没有根基,反倒更适合处理这种敏感的事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