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十门雷霆炮(1 / 1)
多铎点头附和:“确实如此。尤其是在山东和河南东部这些经过连年征战的地方,人口稀少,剩下的百姓根本没有能力反抗。”
“十万绿旗军已经进驻各地,按户分田。”多尔衮望着城下往来的军士,“与八旗不同,绿旗是直接分到每家每户,人人有份。只有让这些人真正得到实惠,才能确保他们的忠诚。”
“三年粮饷的承诺,更是让绿旗兵心满意足。”多铎笑道,“不过现在他们的心思都在即将到来的曲阜之战上。那里的金山银山和历代衍圣公的陵墓,可是让他们垂涎已久。”
多尔衮轻哼一声:“只要他们安分守己,该得的自然少不了他们的。”
城楼下传来一阵喧哗,几个衙役正在驱赶一群聚集的百姓。那些人衣衫褴褛,手里举着状纸,嘴里不停地喊着冤枉。
“又是些不愿交出土地的地主。”多铎皱眉道。
多尔衮冷笑:“我已经给他们留了一条活路,只要依照每亩地四升粮食的规矩缴税,就承认他们的土地所有权。可惜他们不知好歹。”
“现在的土地已经不值钱了。”多铎说,“没有佃农愿意交纳高额的租金,地主们再多的土地也是枉然。”
就在这时,一个亲兵匆匆跑上城楼:“报!鳌拜大人求见!”
“让他上来。”多尔衮转身,负手而立。
鳌拜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城楼,跪地叩首:“给摄政王殿下请安!”
“起来说话。”多尔衮笑道,“听说你有喜事要报?”
鳌拜站起身,掸了掸膝盖上的尘土:“是的,英吉利国的使臣带着贡品来了。”
“哦?”多尔衮挑眉,“带了什么好东西?”
多铎在一旁笑道:“十四哥,你猜猜看?”
“莫非是红毛女子?”多尔衮打趣道。
“是红夷大炮!”多铎兴奋地说,“足足十门雷霆炮!”
多尔衮眼中精光一闪:“这可真是天助我也!刚发愁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以照着做。”
“朝鲜国王李倧功不可没。”多铎补充道,“那些英吉利人是从朝鲜过来的。”
“李倧确实忠心。”多尔衮点头,“回头让英俄尔岱带兵去汉阳走一趟,好好犒赏一番。”
“十四哥。”多铎神色突然严肃起来,“现在山东那边还不太平,高宏图、史可法他们都在积极备战。”
多尔衮不以为然:“不必担心,有了青旗制度和人口分田这两个办法,山东早晚是我们的。等洋人的火炮运来,再仿制一批,打下曲阜不在话下。”
城下又传来一阵骚动,这次是一队押解囚犯的队伍。那些囚犯大多是反对计口授田的地主,他们将被发配到关外。
“这些人真是不识时务。”多铎摇头叹息,“难道看不出大势已去吗?”
多尔衮没有接话,他的目光落在远处的群山上。那里,正是通往山东的方向。
与此同时,在南京,朱慈烺正在查看一份军火采购合同。
这是一份用中法两种文字书写的文件,由明珠通商外交司同知罗大公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安东尼·范·迪文签署。合同约定,荷兰方面将在两年内提供三百门五斤霹炮炮和一万五千支火绳枪。
朱慈烺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纸面,这批火炮足够装备一百个团,近三十万新军。他正在盘算着如何分配这批军火,忽然听见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千岁爷!”李岩的声音从门外传来,“臣有紧急军务禀报!”
朱慈烺抬起头,看向门口。阳光在他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光影,让人看不清他的表情。
“进来说话。”他的声音平静而沉稳。
李岩推门而入,单膝跪地:“千岁爷,刚收到探子的密报,多尔衮已经在东阳府完成了正青旗的编制和计口授田工作。而且……”他顿了顿,“英吉利人给他们送来了十门雷霆炮。”
朱慈烺的手指在案几上轻轻叩击,发出有节奏的声响。窗外的寒风呼啸而过,吹动了案头的文书。
“看来,”他缓缓开口,“我们要加快进度了。”
两日后,朱慈烺正与魏藻德、吴襄在书房内商议军务。案几上摊开着几份军报,烛光下映照着三人凝重的面容。听到急促的脚步声,朱慈烺抬头望去,见李岩如此慌张,不由得皱眉。
“殿下!大事不好!”
李岩一脸焦急地冲进书房,额头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脸色苍白得吓人。他的衣衫有些凌乱,显然是一路急匆匆赶来。
“何事如此惊慌?”朱慈烺放下手中的奏折,目光如炬。
李岩快步走到书案前,深吸了几口气才稳住呼吸:“李自成起兵造反了!”
吴襄闻言不以为然地笑了笑,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不过是区区流寇,有何可惧?前锋部队已经压上阵线,总能拖延一阵。”
“正是。”魏藻德捋着胡须,语气平和,“太子的精锐部队威名赫赫,何须如此担忧?”
朱慈烺却没有说话。他敏锐地察觉到李岩的不安并非无的放矢。这位平日里沉稳的军师,今日竟如此焦虑,必有蹊跷。烛光下,他的目光在李岩脸上停留片刻,等待下文。
“殿下,现在的李自成已经不同往日了。”李岩压低声音,目光扫过房内三人,“他不仅在襄京等地实行圈地扎根,还搞什么计口授田。这一招实在是高明,军心稳固不说,对百姓的号召力也大增。”
朱慈烺神情凝重:“继续说。”
李岩走到墙上挂着的地图前,指着江陵一带:“更要命的是,左良玉生死未卜,左军军心涣散。据探子回报,前线部队正朝目标疾进,明显是要避战!”
“左良玉这个老狐狸。”朱慈烺冷笑一声,眼中闪过一丝寒意。
吴襄站起身来,踱步到地图前:“就算左良玉避战,李自成也不过是乌合之众,岂能与太子殿下的新军相比?”
“将军此言差矣。”李岩摇头,语气凝重,“殿下可还记得山海关之战?李自成以六万兵力抗衡吴三桂和玄军十余万,苦战至深夜才败退。若当日只有豪格那一万八千人,恐怕早就被李自成吃掉了。”
此言一出,书房内顿时安静下来。烛火摇曳,在墙上投下晃动的影子。
朱慈烺眼神一凝,他想起了断魂谷之战的场景。那一战克难新军以少胜多,但李自成在山海关的表现确实也不容小觑。当时若非玄军主力及时赶到……
“还有更糟的。”李岩走到书案前,俯身压低声音,“现在正值秋收之后,是绅佃矛盾最尖锐的时候。佃户要抗租,地主要逼债。加上江陵没有免粮五年的恩典,官府还要征税,民怨沸腾。李自成的细作早就在各地散播计口授田的消息了。”
“这个李自成,打得好算盘!”朱慈烺猛地一拍桌案,茶盏震得一跳。
“正是!”李岩急道,手指在地图上划过,“若是让他占了武昌、汉阳,江陵粮道就断了。江南各地粮价必然飞涨,到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