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既是考验,也是教导!(1 / 1)
下午,申时初(15:00)。
李厥怀揣着写好的奏疏,在内侍的带领下,沿着御道朝着远处的紫宸殿走去。
一路上。
李厥都在暗暗打着腹稿。
琢磨着待会要如何开口,又如何在自己父皇面前露脸,好证明自己的能力。
不久之后。
他就登上台阶,来到紫宸殿外。
内侍进去通报之后,李厥便悠悠回神,长舒一口气后,抬头一看,整个人便僵在了那里。
大殿门口,还在着一人。
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兄长陇王李象!
“大兄?!”
李厥懵了一下,但很快反应过来,心里边顿时感觉今日或许又是一场没有刀光剑影的较量!
按理来说。
即便李象已经开办了报纸,但也不应该这么快就把稿子定下来,带过来呈给自己父皇看啊!
可……
李象还真就做到了!
李象回头,看了眼神色莫名的李厥,随即呵呵一笑,也是压下了心中的震惊之意。
他当然知道李厥最近都在干什么。
可原本李象还很自信,认为自己这个弟弟短时间内,应当是不可能通过讲武堂来察觉到大唐府兵制内部的问题的,可事实证明,李厥似乎还真的做到了!
“二郎的才智,果然不凡……”
“但勤能补拙,即便我才智稍逊一筹,但凭借着勤勉与认真,也仍然不输于二郎!”
“今日这场较量,走着瞧吧!”
李象虽然惊讶,但在军中历练多年而成的自信,让他不惧于任何挑战!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干就完了,如果怕的话,还争个屁的储君之位,干脆自己认输好了!
“二郎,你也来见父皇?”
“是。”
李厥微微一笑,笑容很是温和烂漫,给人一种邻家翩翩少年郎的感觉。
“大兄来此,不知道是有什么事情要和父皇说吗?”
“如果是要事的话,需不需要弟弟我退避一下,也好让大兄与父皇详谈?”
“呵,不用……”
李象摆摆手。
“咱们是兄弟,哪有这么多顾忌?”
“你我所做的事情,不过都是为了君父分忧罢了,只是方向不同,但出发点却是一样的,一家人何必如此生分?!”
李厥笑着点头回应。
一时间。
紫宸殿外非但没有半点剑拔弩张的气氛,反而还呈现出兄友弟恭的一副感人肺腑的场景。
周围的内侍们,都是暗暗点头。
心想我大唐这一代的两位皇子殿下,终于可以和平相处,终于可以兄友弟恭了,终于不用再出现连续两代人的火并了!
不久之后。
内侍总管出来,示意二人天子召见。
“儿臣等,见过父皇!”
李承乾坐在书案后,把手中的毛笔挂起来,抬头呵呵一笑,露出了温和亲切的笑容。
“坐下吧,不用多礼。”
“来人,上些酥山和点心,现在天热,吃完后好解解暑,免得中了暑就不好了!”
说话间。
李承乾从桌案后绕出来,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在不远处的案几周围落座。
“大郎,二郎,今天过来见朕可是有要事?!”
“是!”
李厥当即点头。
但紧接着他就话锋一转,看向李象,语气恭谨道:“但想来大兄应该也是有要事要禀报给父皇,就让大兄先来吧,儿臣等一下再说。”
李象闻言,眼角一抽。
这小子,话说的这么好听,就跟对他多么多么尊敬似的,实际上不过是要他先亮出底牌,好有充足的时间想对策罢了!
可李象又不能把先开口的机会,给推回去。
那样的话,叫什么事?!
没办法。
李象心想只能见招拆招了,反正自己准备的应当是比较充分的,先出招也没什么不好的!
“如此,就多谢二郎了。”
李象笑着说完之后,就直接从怀中取出了《维新民报》第一版的定稿,双手递给了坐在主位上刚刚咽下去一口冰凉酥山的李承乾。
李承乾接过,展开后仔细打量。
《维新民报》第一版报纸,虽然不可能就这么快印刷出来,因为李象还要征求李承乾的意思。
所以这份报纸,实际上就是个李象手写的定稿。
李象的书法虽然没有着重练过,但却天然带着一股整肃感,以至于报纸写的跟军报似的。
看着手中的报纸定稿,李承乾轻声开始诵念起来。
“《新朝赋税三痛,小民有话如鲠》。”
“今岁新麦方收,县吏已持牒至村,每丁仍纳粟二石。然乡间实情如何?”
“一痛:田不足而税不减……”
“二痛:庸役变相榨民力……”
“三痛:折钱巧取倍夺利……”
“市绢一匹值粟三石,官府折税硬定“一匹抵二石”。商人趁机压价收粮,民卖三石粟方完一匹绢税,暗损过半。”
……
李承乾看到这里,不禁微微颔首。
这些数据,自然不是假的,不良人每过十日,就会把长安城坊间的情况汇总一下,交到李承乾手中。
这其中。
就有关于长安城东西两市物价的记录。
大唐其他地方的物价,其实和长安并没有特别大的差距,总体都在差不多的一条水平线上。
所以。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李象是真的下功夫调查了。
“大郎,你做的很好。”
李承乾不吝夸赞,随后继续往下看。
实际上。
《维新民报》第一版上的这些时弊,李承乾如何不清楚?!
大唐的制度,是尚且可以的。
但无奈于时移世易,三十年前定下的制度,在如今的昌明一朝,已经出现问题了。
对于这些问题,李承乾再清楚不过了。
但他之所以要受益李象去调查这些,除了出于政治的考量之外,还夹杂着对李象的考验!
只有贴近百姓,才能够发现这些时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