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争出来一个吴王!我就是要招兵买马!怎么了(1 / 1)
吴王。
这个王位,对于朱允熥而言很有着诱惑力。
同时,其对于大明朝也是有着一定的政治意义的。
甚至,吴王这道王号,也可以被视为大明朝开国前的政治象征。
因为之前朱元璋就是吴王。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自立为‘吴王’,但仍奉韩林儿的龙凤政权为正朔。
其意义,象征着合法性来源,朱元璋借‘吴’地这里的江南正统性,来抗衡陈友谅代表的汉、张士诚代表的周等割据势力。
大明朝现如今的军政体系奠基,也是因为吴王而建立的,朱元璋早年设立‘吴王府’机构,形成早期官僚体系,譬如李善长任右相,徐达、常遇春为将领。
若是能被封为吴王,同样也意味着能够经控制江南财赋重地。譬如苏松杭嘉湖等地。
但自从洪武三年之后,吴王这道王位就再也没有被朱元璋赐下过了,甚至洪武一朝就无人担任过吴王。
这是一种爵位避讳。
洪武三年,朱元璋曾拟封第五子朱橚为吴王,但因‘钱塘财赋重地,不宜建藩’改封周王,封地位于开封。
究其原因,则是因为若是有皇室成员被封为藩王,那对于经济控制度太高了,江南是朝廷税赋核心,藩王坐镇易威胁中央,再加上有着一定历史包袱,朱元璋本人曾为吴王,此爵位象征过强,恐后代借势坐大。
最终,朱元璋制定了‘吴越不封’的原则,洪武十三年后,江南核心区不设藩王,仅派文官管理。
吴王代表着江南正统的延续,朱元璋以‘吴王’身份整合南方资源,最终统一全国,故‘吴’代表着经济命脉,大明朝依赖江南赋税,又因文化正统,南宋以来,江南被视为华夏文明核心区。
可以说,朱允熥索要这吴王位置,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野心!
而朱元璋这边,听了朱允熥的要求后,脸色有些不好看。
“你可知晓,这吴王位置代表着什么?”
朱元璋凝视着朱允熥。
这小兔崽子,胆子也太大了。
竟然敢要吴王。
这是在明目张胆的索要权力啊。
违背\"吴越不封\"祖训
一旦真的封朱允熥为吴王,那么他确立的‘江南核心区不封王’原则将被打破,虽然此举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显示皇帝对江南控制力的绝对自信,或预示朝廷财政体系改革,需亲王坐镇财赋重地,但有这个必要吗?
好处明显没有坏处多。
朱允熥真的成为吴王了,那么他就将获得江南地区的各种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包括军事领域,还包括政治领域,因为大明朝现如今就是江南地区的文官大族最多。
也会导致,大量的门阀大户投靠朱允熥。
这样下去,夺嫡之战岂不是更加激烈了吗?
“皇爷爷,孙儿知道被封为吴王代表着什么,但孙儿所做出的种种贡献,难道没有资格被封为吴王吗?”
“为什么皇爷爷,要吝啬这个王位,按照法统我是皇太孙,也有资格被封为吴王啊。”
朱允熥面对着朱元璋,和朱元璋对视着,那眼神中没有丝毫的闪躲,再次道:
“我知道皇爷爷的担忧,皇爷爷是认为若是这吴王之位给了我,会让我得到江南地区的大量资源,从而和朱允炆分庭抗礼,从而使得夺嫡之争更加激烈。”
“但就算不给我吴王,夺嫡之争就不激烈了吗?这皇储之位现在到了这种地步,就是需要争,唯有争才有机会,孙儿敢要吴王的位置,恰恰证明孙儿就是一个敢争的人,当年皇爷爷面对元末大世,饭都吃不起了,不也是选择的争么?若是当年皇爷爷不争的话,恐怕皇爷爷早就饿死了,亦或者被流寇所杀,而皇爷爷当年争了,这才最终创造了我大明江山。”
“我朱允熥是皇帝朱元璋的孙儿,是已故太子朱标的子嗣,我身体里流淌着的是老朱家的血,我本身就继承着皇爷爷的思想,我自然而然也要效仿皇爷爷当年的所作所为,皇爷爷能争,我这个孙儿也要争,若是我身处于夺嫡之战中,都不敢争的话,那我掀起这夺嫡之战又有何意义?岂不是故意让大明朝乱起来?”
朱允熥的话音洪亮,响彻在整个乾清宫内,让朱元璋脸色顿了又顿。
朱元璋心中很想反驳朱允熥的话,但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甚至。
他已经被朱允熥所说的哑口无言起来。
朱允熥所说的每句话,都在理。
是啊。
当年若是他不争夺的话。
恐怕早就已经沦为路边的白骨了吧。
那元朝末期的乱世,可是会吃人的啊。
不争,他怎么能创造这大明山河?
而现在朱允熥所站出来争夺,岂不是正是和当年的自己一样?夺嫡之争,夺嫡之争,最重要的,不就是在这个争字么?
朱元璋面色变化,而始终注视着朱元璋的朱允熥,能感觉到自己这个皇爷爷的心绪在变幻,他知道皇爷爷已经被自己说动了。
皇爷爷,本身就是喜欢争的人。
因为那日的朝会,朱允炆没有选择争,皇爷爷看在眼中,似乎有些失望,那么一瞬间的情绪变化当时被他捕捉到了,他清楚皇爷爷朱元璋虽然担忧这场夺嫡之战,会导致整个朝堂乱起来,会导致朱氏子孙自己内斗,但他何尝不希望,下一任继承者是一位英主?
毕竟,太子朱标已经逝去了。
若非英主,岂能震慑那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岂能压得住这淮西勋贵?
争,就是勇气的表现。
“咱,同意了。”
最终,朱元璋道。
虽然他心中很不想,但此时此刻确实被朱允熥说服了,而朱允熥给大明提出来的这诸多国策,也确实有资格被封为吴王。
“不过,咱还是那句话,这修建吴王府的钱,你自己去想办法,咱是不会给你出的。”
说完这句话,朱元璋忽然哼了一声,“对了,你不允许去向勋贵们索要,听懂没?”
朱允熥脸色顿了顿。
什么意思。
为什么他不可以向勋贵们去要?
这些淮西武将勋贵本身支持他啊,更是他的长辈,他要些钱怎么了?
合计着,就允许你朱元璋当年要饭,不允许我要钱是吧?
双标啊!
也不知道,皇爷爷这到底是什么主意...
等等。
他忽然弄明白,为何皇爷爷不允许自己去向勋贵们去索要钱财了。
因为一旦他被禁止向勋贵们索要钱物,那么他根本没有任何收入来源,这如何能在京城中打造出来王府?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这样的话就可以大大推迟他被封王的时间了。
那么,在这段时间内,朱元璋完全可以寻找其他的办法,取消自己的吴王之位。
至于使用什么办法,这太简单了。
随便找个理由就够了。
就算没有理由,现在是夺嫡之战期间,自己的对手和敌人可不仅仅只有朱允炆,秦王、晋王、燕王都是自己的敌人,他也也会出手给自己安排安排什么罪名,或者恶心自己一下的,所以朱元璋想要找个理由,太过于简单了。
好好好,故意的是吧?
不过。
他却没有理由反对,因为大明朝律法本就有这规定,皇室成员是不允许向问文武百官索要任何财物的,淮西勋贵自然也是文武百官中的一员,同时百官也不允许送给藩王任何财物,因为这相当于贿赂。
“孙儿可以不向勋贵们要钱。”
“但孙儿现在要征召人士,缺钱,这样皇爷爷你借我点,总可以吧?”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朱允熥是有办法的。
真以为,不让他管勋贵们要钱,他就没有办法搞钱了?
感受一下来自数百年之后的降维打击吧。
“那咱就借给你,自己去取。”
朱元璋看了朱允熥一眼,他知晓自己这么做确实有些过分了,利用这种办法延迟朱允熥开府,对于朱允熥确实有着不公平,但他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他是真的不想让自己的子孙们因为皇位,大打出手啊。
他写了一道圣谕,就交给了朱允熥。
朱允熥行礼后,随之离开了乾清宫。
然后朱允熥顺利的取到了钱,足足两万贯大明宝钞。
嗯,这确实足够自己用了,起码在招揽士子方面。
不过,他这钱可不是用来招人的。
而是准备用钱生钱。
至于如何用钱生钱,方法他已经想到了。
那就是制造高纯度白糖。
这是一本万利的最快方法了。
这个时期,白糖其实并不是很行,百姓日常主要食用饴糖,也就是麦芽糖,这种糖由糯米和大麦芽熬制而成,价格低廉,每斤约五文钱。
常用于掺入粥饭或作为孩童的零食。
但要注意,是因为这种糖最便宜,所以才被百姓们所欢迎,而并不是这种糖好吃。
南方部分地区,大部分食用红糖,就是粗制蔗糖,但因其杂质较多,价格稍贵,每斤约十五文,普通家庭仅在年节时少量购买。
贵族和富商阶层则能享用更精细的糖制品,如白砂糖和冰糖。
白砂糖采用福建工匠的‘黄泥水淋法’脱色,颗粒细腻,每斤售价高达五十文,相当于十斤米的价格。
冰糖则更为珍贵,多用于泡茶或制作高档点心,每两售价三十文,贵族常吃的糖制点心包括糖缠、白砂糖裹坚果、蜜煎、糖渍果脯和酥糖、芝麻饴糖、价格从二十文至上百文不等,部分甚至用景德镇瓷器盛装。
提到吃糖,皇室无异于是最奢侈的。
皇室御用的糖品,基本上都是西洋糖霜,进口精的制白糖,这种白糖纯度极高,每年进贡不足百斤,仅供御膳房使用。
此外,太医还会用石蜜,也就是浓缩甘蔗汁块配制养生药膳,如朱元璋常服的‘八珍膏’,宫廷宴席也消耗大量糖品,如洪武十八年中秋宴就用掉白砂糖五十斤、冰糖二十斤,制作‘糖醋鲤鱼’和‘糖浇樱桃’等甜点。
这,也就是朱允熥所想到的商机。
高纯度白糖,对于现如今的大明朝工艺技术,是能够制造出来的,而且成本很低很低。
那么,这种堪比皇室御用的糖品,如果以一个平民都能承受的价格出售呢?
那岂不是赚麻了?
而且。
哪怕是普通百姓都能承受的价格,也能赚取大量的利润,这基本上是稳赚不赔的。
朱允熥心中思索,仅仅凭借这白糖,他绝对能够赚够修建王府的钱,而这制造高纯度白糖,也是他夺嫡的优势。
任何时代,有钱人都是吃香的。
一旦他有了钱。
那就真的是爷了。
谁不愿意跟着他?
他给出的各种待遇,比朱允炆、朱慡他们高了十几倍,若是无门无户的士人们在选择投靠站队的时候,岂不是也会第一时间考虑自己?
“现在的白糖,还是有着很大缺点的,白糖需通过‘黄泥水淋法’反复脱色,工序繁琐,耗时耗力,而福建、广东等地的糖坊虽掌握技术,但受限于手工生产,成品率低,难以大规模供应,此外,甘蔗种植受气候影响,若遇旱涝灾害,糖价必然飞涨,普通百姓甚至中小地主都难以负担。”
“然后就是储存困难,易受潮变质。”
“这个时代的白糖虽经提纯,但仍含微量杂质,在潮湿环境下易结块、泛黄,甚至滋生蛀虫。”
“贵族家庭尚可用瓷罐密封保存,但普通商户若储存不当,白糖很快失去细腻口感,影响售卖。”
相比于他准备制造出的高纯度白糖,这个时期的各种糖劣势都太明显了。
价格昂贵,这东西基本上平民根本吃不起。
白糖因工艺复杂,价格远超饴糖与红糖。
洪武中期,一斤白糖售价约五十文,相当于十斤米价,普通农户全年收入不过数两白银,根本无力购买,就算是富商贵族,也仅在宴客、节庆时使用,日常仍以红糖或饴糖为主。
这种高昂成本使得白糖长期局限于上层社会,无法普及民间。
心中思索间,朱允熥前往京城中的秦淮河畔的‘永昌坊’。
京城内有着诸多坊存在,他的老师陈南宾就居住在永昌坊中,不过相比于那群勋贵,以及诸多世家大族而言,老师陈南宾在踏入官场前不过仅仅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能在京城中立足有一套宅院,已经很不错很不错了。
进入到陈南宾家中,叶煊也见到了陈南宾的妻子和他的一对儿女,陈南宾的妻子是王氏,大约四十多岁的样子,显得很是和善,温婉。
这一对儿女,看起来四五岁的样子,要知道陈南宾已经快四十了,这已经算是老来得子、老来得女了。
他没有和老师询问过这是什么回事,想来也是因为这些年来老师在官途上摸爬滚打,也没有时间想着这些事情,因此才会如此之晚。
朱允熥在这里等着,制造白糖、销售,不是他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人帮助。
他也不想去找淮西勋贵们去帮他负责这些事情。
因为这群人胆子太大了。
官员们贪腐,这群功臣们贪的也很严重。
皇爷爷朱元璋杀人如麻,淮西勋贵们都敢贪,更何况帮助自己负责白糖之事了,那贪的将更加可怕。
也幸好,洪武朝白糖并非是官府朝廷专营的。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颁布《糖坊条例》,规定民间糖坊需向工部或地方官府登记,领取执照方可生产。
未登记私设糖坊者,按《大明律·户律》‘私造器物’条论处,杖八十并没收生产工具。
而原料控制方面,甘蔗种植需向官府报备,尤其福建、广东等主要产区,地方官会统计产量并征收‘糖课’,这倒是和他没有关系,他又不是生产原料的一方,是制造白糖、并且销售的一方。
朱允熥算了算时间,估计老师陈南宾应该也快要回来了,这天都快要黑了。
等待的空闲,朱允熥想了想,不如自己先把具体的制造方法写出来,这样省的一会老师回来,再给他详细叙述高纯度白糖的制造方法。
随即朱允熥就去向王氏要了笔墨,他坐于院落中的案侧,心中思绪涌动。
这高纯度白糖,制造起来还是有些麻烦的。
其中需要经过一套,堪称极其复杂的工艺流程。
但。
只要这套流程,工人们熟悉了,那么效率也就能提升上来了。
甚至,比原本制造的旧型白糖效率和速度还要快。
[首先,要精选福建、广东地区生长的竹蔗作为原料,因为这种甘蔗含糖量,要比普通品种高出三成,三成就能使得白糖的甜度提升数倍,同时,收割时间必须选在霜降节气之后,因为这个时候甘蔗内部的糖分积累能达到最高峰;而榨汁环节需要使用牛力牵引的双辊石碾,将甘蔗压榨出汁液,然后用细密的棕榈筛网进行初步过滤,过滤后的蔗汁要倒入大陶缸中静置一天一夜,让泥沙等杂质自然沉淀到底部,接下来是关键的澄清步骤,每百斤蔗汁要加入二两用牡蛎壳烧制的生石灰,持续搅拌直至汁液变成淡黄色。]
[熬煮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先用猛火将蔗汁煮沸,撇去表面浮起的绿色泡沫;待汁液变得粘稠后转为中火,用新鲜鸡蛋测试浓度;最后用文火慢熬,直到糖浆表面出现细密的小气泡,此时将糖浆倒入特制的锥形陶瓮中,覆盖稻草保温促进结晶。]
朱允熥想了想。
这个时代,早就有了脱色技术了。
那么也就不用多此一举,再写一遍了。
所谓脱色技术,就是让白糖最终形成透明的白色的工艺,因为白糖刚刚制造出来,可并非就是最终那般晶莹剔透的样子的。
现在,大明朝使用的脱色技术,基本上都是采用福建工匠发明的黄泥水淋法。
选用纯净的黄泥调成泥浆,分层淋在糖膏表面,泥浆会慢慢渗透,吸附糖中的色素和杂质,经过七天时间,最上层就会形成雪白的糖结晶,将这些结晶铲出后,还要用细棉布包裹压榨,去除残留的糖蜜。
成品白糖需要按照色泽和纯度进行分级,晶粒均匀、洁白无瑕的作为甲等,专供皇室使用;略带淡黄色但甜度足够的作为乙等,供应达官贵人;含有少量杂质的作为丙等,在市场上流通销售。
嗯,其实这个分级也并不是很有必要,因为吃惯了原本白糖的人群,在品尝过新型白糖后,不管哪个级别,他们都会觉得无比甘甜。
朱允熥继续写着:[整个制作过程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要求极高,每窑白糖需要八名熟练工匠分工协作,其中两人专门负责控制火候,三人负责搅拌,两人操作淋泥脱色,还有一人总体协调...]
[然后就是...]
朱允熥虽然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但字写的还是蛮漂亮的,这个时代一个人的能力、品性、家世种种都很重要,但字写的好不好看,也是很重要的。
足足过了一个多时辰。
朱允熥这才把新型白糖的制作方法给写完,这是一个很消耗力气和精力的活,但好在朱允熥现在还很年轻,有着充沛的精力,倒是也没有感觉到过于劳累。
也就是这个时候。
老师陈南宾回来了。
能看出来,老师这一天也挺忙碌的,满脸疲惫之色,朱允熥心中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但现在也没办法,他手底下只有老师这一个人能随时任用了,现如今只能把诸多事情全部交给老师。
不着急。
累,也仅仅就是累这一段时间而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等他手底下的人越来越多,等到自己手底下的人能各司其职后,老师也就不那么累了。
“殿下,你莫不是在这里已经等我很久了?”
看着朱允熥坐在那里,陈南宾感到很意外,不禁道。
闻言。
朱允熥立刻站起身来,然后把手中已经写好的新型白糖制造方法,交给了陈南宾,道:
“老师,我准备打造新型白糖,你觉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