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收购山货计划(1 / 1)

加入書籤

赶集的人一波接着一波,来买山药的人也一茬换了一茬,卖了三四个小时后,人才少了一些。

中途李阳为了寄送松茸和快递,走开了一会儿以外,他们三人一直在装袋,称重,收钱,非常的忙碌。

此刻虽然让人应接不暇,但这种生意好到爆的感觉也让人非常的开心,感觉钱真的像潮水一样涌向他们。

经过这一番热卖之后,三轮摩托车里的山药,很快就只剩下三分之一了。

他们以5块一斤,一共卖了1000斤左右,目前赚到了5000块钱,这不仅抵消了昨天挖机的费用,还多赚了一两千块钱。

何况现在三轮车上还有500斤左右的山药,这些山药哪怕降价处理,也还能再卖一两千块钱。

经过刚才买的人挑挑拣拣之后,剩下的山药都比较小,也比较差了。

虽然刚才非常好卖,但此刻也变的无人问津了,即便偶尔有人过来看,可听到卖5块钱一斤后,就转身走开了。

“怎么突然就没人了?还剩这么多怎么办?”

此时太阳已经升起,站在街上已经热了起来,阿步看着三轮摩托车上还剩这么多山药,便有些担忧的说道。

李阳也着急的说道:“已经好一会儿没有人买了,这些山药咱们不会得拉回去吧?”

阿步捡起山药道:“我看这些山药也还挺好的呀,怎么都是只看一看,却不愿意买呢?”

张遥这时买了几根冰棍过来,给李阳和阿步一人分了一支,“这些和刚才的比起来,可差很多呢,刚才买的那些已经把好的都捡走了。”

李阳接话道:“那现在怎么办?看着还有四五百斤呢,不会真的卖不完吧?”

张遥咬了一口冰棍儿,看了看天空,道:“这些剩下的山药继续卖5块一斤,已经不会有人愿意买了,如果等到赶集的人散去了,那就彻底卖不出去了。”

张遥看了看时间已经中午十一点了,下午他们还有事情要做,于是立即决定降价处理。

这个时间段,就算山药真的还有好的,可不计较钱的人也已经买完了,现在需要改变目标客户群体了。

“野生山药降价了,三块一斤,三块一斤。”

降价果然有效果,很快又有人聚了过来,继续挑挑拣拣,然后装袋称重。

张遥接下来卖一半,降一次价,再卖一半,再降一次价,最后降到1块钱一斤之后,终于把所有的山药都卖完了。

最后这三分之一的山药他卖了1000多块钱,一整车山药总共卖了6000多块钱。

张遥从这些钱中拿出来1000块钱,给李阳和阿步一人分了500块钱。

“阿遥哥,怎么给我们这么多钱?”

二人见到递过来的钱,有些受宠若惊。

“有钱一起赚嘛,这钱本来就是意外之财,你们也忙了一早上,这500是你们该得的。”

“可是……这不是你用来抵昨天挖机修路的钱的吗?”

“早就已经够抵了,还有多余的呢,钱给你们就拿着,以后赚到钱了,都会有你们的一份。”

阿步和李阳这段时间跟着自己,做事都很认真积极,虽然也给了他们工资,但既然是一起做事的,也应该让他们偶尔得到额外的好处。

时间久了,固定的工资总是会消磨人干活的激情,而意想不到的奖金和收获,不仅充满了惊喜,也容易激励人更加努力干活。

“谢谢阿遥哥。”

二人听了张遥的话后,开心的把钱装了起来。

“好了,收拾一下,咱们先去吃午饭吧,吃完午饭去给摩托车落户。”

三人一同把三轮摩托车上的土和碎屑收拾了一下,整理好之后把三轮车停到了停车场。

中午他们在路边的小饭馆坐了下来,点了几个特色菜便吃了起来。

这要是在过去他们可不敢这么豪横,毕竟点几个菜随便吃吃就得花几十块钱。

一般农村人进城赶集,为了省钱,早上吃一碗米线,中午就只会吃一碗凉米粉垫肚子,或者不吃,直到下午回家才会吃饭。

一次进城赶集,如果有家禽卖,那或许卖个百来块钱,如果只是拿点农产品出来卖,可能就赚个几十块钱。

买两包盐,再买点油,再去掉车费,基本就没啥剩的了,所以几块钱一碗的面也得思量着吃。

张遥过去和奶奶上街,奶奶能给他买个糖包子,他就非常开心了,根本不敢想象能走进这样的小饭馆里吃饭。

现在条件好起来一些了,自然不能再亏待自己,反正又不是几百几千的造,只是花几十块钱让自己吃好一点,压根不需要犹豫。

不过随着松茸季慢慢过去,松茸的产量渐渐减少,张遥的收入也在渐渐减少。

再过一周左右的时间,卖松茸这个业务的收入,就会彻底的结束。

接下来他要建鱼池,盖房子,盖厂房,如果之前他是疯狂赚钱的,那接下来他将疯狂花钱。

电商目前也没有太多起色,所以此刻他也难免有些焦虑。

人一旦习惯了赚快钱,就会很难接受怎么做都赚不到钱的情况。

不过他也知道,赚快钱是偶然,难赚钱才是常态。

吃过午饭之后,李阳的货车直接开到了车管所,把那个包裹的严严实实,从未拆开的东西搬了下来。

张遥让李阳找来了一把剪刀,三人一起把外面包裹的东西都拆了下来。

去除所有的包裹物,很快一辆崭新的摩托车就露了出来。

阿步看到拆出来的摩托车后,有些难以置信的道:“我一直以为这是啥呢,没想到居然是一辆摩托车,你们摆了那么多天,为啥就是不拆呀?”

张遥摆了摆手,解释道:“这不因为还没有办行驶证,还得拉到县城来,为了避免刮蹭,所以索性就不拆了。”

“这是山地摩托车吧?这也太帅了。”

阿步摸了又摸,看了又看,表现的异常的兴奋。

“本来这辆摩托车是为你准备的,可惜你还需要再过几个月才能考驾照,现在你还不能骑。”

“没事儿,已经不到两个月了,两个月我能等。”

“行了,行了,先把证办了再说。”

摩托车因为灵活性比较高,所以比较适合在农村使用,为此张遥在意识到需要配置交通工具的时候,率先想到了摩托车。

原本他计划买两辆摩托车,谁需要的时候谁用,而不是固定给某一个人。

不过后来考虑到苏魂没有摩托车驾照,加上她也无法操控这种动力强悍的家伙,所以最终才选择买一辆摩托车,买一辆电动车。

摩托车留给自己和李阳、阿步使用,而电动车给作为女生的苏魂使用。

而且这类摩托车在县城还买不到,加上考虑到以后李阳就不去市里送货了,所以选择让他从市里买了回来。

办理行驶证很快,只花了一个小时左右就搞定了。

张遥给摩托车加了一些油后,骑着它在大街上溜了一圈,感觉还不错,只是它的性质是山地越野摩托车,骑在城里明显有些水土不服。

回去的时候因为货车上不好固定,他们索性就放在了张遥的三轮摩托车上,用三轮摩托车拉回村里去。

下午回到村里之后,张瑶开始制定下一步计划。

“李阳,阿步,你俩休息一会儿之后,去其他村把野香菇,木耳,白参都收回来。”

从让村主任通知村民们采这些东西,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按道理每家每户都应该积累了一些。

现在村里的第一批黄芪也已经晒得差不多了,很快他就可以做引流活动了。

一旦平台引流效果不错,那他主要卖的这些货物就不能缺了,流量一起来,他要趁机把商品都卖出去赚钱。

正因为如此,他需要把所有货都收回来,看一下这些货的质量,再对他们进行分拣,称重和包装,盘点一下库存,好让他上架。

“好的,没问题。”

张遥给李阳和阿步交代了价格,收购的质量标准等相关事宜之后,他们就出发了。

他们二人出发去收野香菇,木耳和白参,而张遥则在村子里收起了黄芪。

黄芪在山中的量实在是太大了,为了避免大量堆积,所以他取消了向其他村子收购,而是把挖黄芪的这个工作单独给了者多村本村。

黄芪本来就是用来做活动的,卖的时候基本都是亏本的,即便卖出去的价格和收购的价格能够基本持衡,那也得亏在人工上。

这样一来会导致卖的越多,亏的越多,非常的不划算。

即便只是本村去挖,如果每家每天挖100斤干货,全村20户,去掉张遥家,阿步家和李野家,也还有17户,每天黄芪的产量就达到了1700斤。

这体量已经非常大了,如果南山区所有村子如果都去挖黄芪,那体量就太惊人了,张遥必然无法把他们消化掉。

何况即便能够消化,卖出去不赚钱,反而倒贴人工的话,也毫无意义。

张遥在本村收购黄芪的价格是1元一斤,村民们如果每天都挖的话,每天能够挣上100来块钱。

张瑶为了不亏损,把价格定在了2.99元每单,每单的重量是250克,如此一来,价格和重量都符合了活动引流的标准。

因为重量比较轻,其中快递价为1元每单,黄芪的成本0.5元,包装0.5元,每单还能再赚0.99元。

这么小的件,只要体量起来了,即便每当只能赚0.99元,他依旧还能赚不少。

只要还有利润空间,那不管怎么折腾都亏不了,只是也有可能装不了。

不过算下来,每单0.99元的利润空间,也已经超出了张遥的预期了。

哪怕每单的人工再去掉0.5元,他还能有0.49元的利润空间,这已经非常的可观了。

黄芪、野生香菇、木耳、白参,都收购回来之后,张遥把村里的阿叔阿婶,爷爷奶奶都招来当临时工了。

虽然订单还没有出来,但他也要提前做好准备,让他们先把这些山货先质检一边,然后根据他上架的商品重量进行分拣和打包。

先把货品打包好,订单出来之后,只需要贴上对应的面单就可以了。

不过今天是第一天,他的低价引流活动也正式开始了。

所以需要一边出单一边打包,活干起来自然也会比较紧张,自然就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除了低价引流,他还在付费流量池里直接砸了几千块钱进去,这样的活动他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每天在付费流量池里砸几千块钱,到活动结束之后,可能就得砸进去几万块钱了。

不过这也是电商引流的必要手段,只要商品有足够的利润空间,这些成本都可以从利润里扣除。

投流开始之后,张遥就死死的盯着电脑后台,后台的订单消息也开始跳动。

1、2、3、4、5……25……108……233……568……1080……1253……

订单数量越来越多,投流的效果终于开始出现,后台涌现了前所未有的订单。

“爆单了,爆单了……”

这些订单中,80%都是用来引流的黄芪,而购买者的心理,基本都是为了薅羊毛,但也证明了账号是正常的。

张遥虽然给自己留足了利润空间,但只要有付费投流这一项支出,那依旧还是得亏损。

好在其中还有20%是野香菇,木耳和白参,他们的利润是超过了60%的,多少可以弥补一些付费投流的损失。

不过慢慢的它会减少付费投流的比重,然后减少黄芪的库存,把自然流引导到可以赚钱的品类上去。

等下一次黄芪上架的时候,他就会对它进行一次涨价,涨价到6.99元或者5.99元,拉大它的利润空间。

第一天的单量不停的增长,最终在清空了2500单的库存之后停了下来。

张遥家周围的空地里,此时都坐满了人,所有人都在打包,忙的热火朝天。

2500多单就等于2500多个包裹,哪怕是20个人,每个人也需要打包100多个。

何况所有人都是第一天干活,都不怎么熟悉,速度就会比较慢。

为了提高打包效率,今天村里几乎每家都出了两个人,一共三四十人,每人打包六七十个快递。

好在因为人足够多,所以也不算特别的累,虽然订单高峰期有些紧张,但过了订单高峰期,干活的速度也慢了下来。

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有经验,加上订单还在源源不断的增加,所以一开始装袋,称重,再加打包贴单,做起来都不太顺畅。

然而到了后来的订单基本都是稀稀拉拉的,他们的任务就是把散货按重量装袋称重,然后打包好,归类放好,下次出单直接贴单就可以了。

虽然手里的活还有,但不是要立刻贴单出货,自然也就不需要那么着急,众人就一边干活一边聊天,有说有笑很热闹。

现在已经是冬季,最后一批玉米已经收回来了,所以村民们并不算特别忙,所有人聚在一起干活儿,顺便还能把钱赚了,其实也很开心。

他们从早上陆陆续续开始打包,因为订单也是陆续出来的,可能需要干到晚上天黑才能结束。

“这么多订单,怎么才能分清楚哪个是哪个?我都不知道该贴到哪儿了。”

苏魂手里拿着厚厚一沓面单,看着上面的信息还各不相同,贴了几个小时后就变的焦头烂额了起来。

她虽然上大学的时候有过网购的经历,但对电商发货其实一无所知,现在这些订单里面有不同的品类,不同的重量,瞬间让她感觉到了不知所措。

张遥见她无从下手的样子,来到跟前认真的对她道:“其实这非常简单,你先把品类重量都一样的订单分出来,然后去找专门打包与上面的信息匹配的山货的阿婶,把面单贴上去就可以了。”

“哦,我明白了,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苏魂一点就通,看着订单上的信息,开始分类订单。

其实这些订单同一个品类是连续的,所以打印的时候就已经分好了类,分起来其实也不麻烦。

苏魂把已经打包好的,和面单上的信息匹配的货物列成了一排,然后从左到右一排的贴了过去。

贴完了一种之后,继续换下一种,如法炮制,一下子就贴了很多单。

她找到规律后,干活就变的快了起来,很快就堆了一大堆已经贴好面单的快递。

张遥看着房前屋后快递堆的到处都是,而且下面就垫了一些塑料布,一不小心就可能沾上泥土,此时也陷入了苦恼。

除了快递,还有许多刚收回来的散货,因为实在没有地方放,也都堆在了屋子外面。

这些货物一共加起来,价值有大几万,再加上包装袋等物资,几乎达到了近10万。

还好没有下雨,如果下雨了这些快递和货物都得淋湿,也就意味着这价值几万块钱的货物都得泡汤。

张遥看了看天空,瞬间感觉有些心惊肉跳,同时也意识到了建厂房的重要性。

如果因为卖不出去而赔钱,那还能说是自己经营不尚,可如果因为准备的不充分而导致损失产生,那就是严重的低级错误了。

张遥把李阳叫了过来,道:“李阳,已经打包好的快递都装到你的车上去吧,放在这里太占空间了。”

李阳和阿步直接找来了一个手推车,把贴过灯的快递都放进了手推车里,用手推车推到了李阳的货车旁,然后再把快递都放到货车离去。

张遥来到货车旁,有些担忧的道:“一共2500多个快递,这个车真的能装得下吗?”

李阳手插着腰,看着货车沉思了一会儿,“我先插上围杆,盖上篷布,往满了装,应该问题不大。”

随后他就在阿步的配合下,靠着里面一直往上叠,一直叠到了顶棚上,然后才慢慢往外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