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凉亭对弈,天子远谋(1 / 1)

加入書籤

不多时,在那名小宦官的引领下,太尉杨彪神色匆匆的走来。

因心中焦急,他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

来到通向凉亭的阶梯下,他撩袍跪地拜道:“臣太尉杨彪,叩见陛下!”

刘协负手倚在凉亭栏杆边,目光仍停留在校场上操练的禁军身上,对杨彪的叩见置若罔闻。

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敲击栏杆,节奏不紧不慢,却让跪着的杨彪如坐针毡。

董昭与贾诩对视一眼,默契地保持沉默。贾诩半眯着眼睛,似睡非睡;董昭则低头,不知想些什么。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校场上传来马超操练禁军虎贲的呼喝声,凉亭内却静得能听见杨彪逐渐粗重的呼吸。

一滴汗水从他花白的鬓角滑落,在青石板上洇开一小片深色痕迹。

终于,杨彪的身体开始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此时,他这才真切体会到天子对他的不满有多深。

咬了咬牙,他再次叩首:“臣太尉杨彪,叩见陛下!臣私心作祟,请陛下降罪!”

感觉火候差不多了,刘协收回目光,居高临下地看着跪伏在地的杨彪,声音平静得听不出情绪。

“杨太尉也是老臣了,与大汉一起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即使没有功劳,那也是有苦劳的。”

这话听在杨彪耳中,却比直接斥责更令他心惊,额头上的汗珠更多了。

此时,刘协向穆顺抬了抬手:“去!把杨太尉搀起来,要是今日之事传了出去,天下人定会议论朕心性凉薄、苛待老臣!”

穆顺连忙小跑下台阶,弯腰去扶杨彪。谁知杨彪竟纹丝不动,反而沉声道:

“陛下容禀!自国贼董卓乱政以来,汉室日渐衰微。臣虽添任三公之位,却无大功于社稷。臣请求辞去太尉之位,望陛下恩准!”

话音刚落,凉亭内的气氛冷了下来。

贾诩半眯的眼睛猛地睁开,董昭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谁都没想到杨彪会在这时以退为进。

刘协眼中寒光一闪,声音陡然转冷:“杨太尉此举何意?朕只是令穆顺搀你起来,你倒要向朕辞官!莫非是要向朕逼宫不成?”

“陛下!臣绝无此意!”杨彪慌忙抬头,正对上刘协冷冽的目光,顿时如坠冰窟。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试探有多么愚蠢。

“既无此意,那就起来。”刘协语气稍缓,却仍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难道还要朕亲自下去搀扶你不成?”

“臣……臣遵旨。”杨彪心中一片凄苦,只得颤巍巍地站起身。

只是跪的有点久,又加精神有些恍惚,差点一个不慎跌倒在地。好在穆顺眼利,急忙上前搀扶了一下。

稍后,刘协这才缓和了脸色:“你是老臣,虽有诸多不是,终究是国之重臣。以后切莫动不动就辞官,朕对此很不喜欢。”

“陛下说的是,臣受教了!”杨彪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心神这才稍定。

可是经过天子的一番恩威并重,他早前酝酿的言语顷刻间化为了无有。

他心头苦笑,天子的帝王权术是愈发成熟,他竟有些跟不上节奏了。

话锋一转,刘协淡淡道:“方才太尉说自己私心作祟,不知是何道理?”

杨彪精神微振,连忙小心的回道:“此前宣室殿中,陛下垂询随驾迁来的百姓去向。臣因私心作祟,未敢实言。”

“既如此,现在你就说说,朕就是想听听你的见解!”刘协走回案几后坐下,示意董昭、贾诩也入座。

而杨彪也是走上台阶来到了凉亭里,但他并没有落座。

他深吸一口气,拜道:“陛下,随驾迁至关中的百姓确实被关中诸族隐匿,其中臣的本家弘农杨氏也不例外。此事臣难辞其咎,请陛下治罪!”

“治罪?“刘协轻笑一声,“朕是将你罢官免职,还是打入廷尉大狱?可即便这么做了,又有何用?”

“陛下……”杨彪脸色微僵,也是不知如何说。

“罢了!”刘协摆了摆手,“穆顺,给太尉赐座!”

穆顺遵旨后,命一名小宦官拿来一个蒲团放在了杨彪面前。

杨彪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顺势坐了下来。

稍后,刘协淡淡一笑:“太尉,宣室殿中朕并非要追究你的罪过,而是希望你能如实禀奏。

诸族隐匿人口,或是因为诸多原因造成。但只要诸族献出那些百姓,朕并不会多做追究。”

“陛下~”杨彪脸上露出一丝讶色,有些难以置信。

刘协轻叹一声:“如今国事艰难,诸侯割据,朕岂不知天下大势!至于猗氏和范氏……”

他眼神微冷,“那是他们图谋不轨、其心可诛,朕不得不杀一儆百!”

“陛下……”杨彪望着眼前不过十五岁的少年天子,那眉宇间的沧桑与智慧远超年龄。

想起天子自登基以来的种种磨难,再到茅津渡后的力挽狂澜,心中突然涌起一阵愧疚。

他顿时伏地泣道:“是臣糊涂,是臣误会了陛下!”

说着,他猛的抬起头,神色坚定:“陛下,天下诸族向来以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为尊。如今陛下欲使关中诸族献出隐匿百姓,只要弘农杨氏以身作则,此事并非难事!”

刘协不动声色:“太尉说的极是,那太尉有何良策襄助于朕?”

杨彪沉吟片刻,郑重的拱手道:“若陛下信赖臣,臣愿只身前往弘农!”

刘协闻听,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太尉能说出这番话,朕心甚慰!既然如此,朕准了!”

杨彪心头激动,忙躬身拜谢。

“不过……”刘协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此事并非易事,太尉只身一人恐难成事,朕派校事府佥事史阿协助于你。另外,若有难事,你可直接请宁辑将军段煨相助!”

杨彪心头一凛,但事已至此,他只能做感激状:“臣谢陛下!此事紧迫,臣明日便动身前往弘农!”

说罢,他就要起身,却见刘协抬手制止。

刘协再次起身,走至凉亭的栏杆前,望着校场上仍在训练的禁军,目光变得深邃起来。“太尉,你可记得初平三年旧事?”

“初平三年?”杨彪心中立即涌起不好的回忆,缓缓起身跟在刘协身旁。

他下意识的回头望了一眼贾诩,见其也正望着自己,连忙收回目光。

稍后,他谨慎的问道:“不知陛下问的是何事?臣知若非有人蛊惑李傕和郭汜等将反攻长安,陛下与朝廷也不会沦落至此……”

贾诩闻听,双眉挑了一下,随后目光转向了天子刘协。

刘协微微摇头:“朕说的不是此事,而是太傅马日磾和太仆赵岐奉诏出使关东、抚慰诸侯一事。”

杨彪心中恍然,又有些遗憾。

他对初平三年李傕和郭汜等人反攻长安之事始终耿耿于怀,尤其是对起了关键作用的贾诩,更是心中怨恨。

他定了定神,脸色有些黯然:“陛下,太傅马日磾抵达袁术处后屡遭羞辱,最终忧愤而终。唯有前太仆赵岐还尚在荆州。”

忽然,他心头微动,试探着问道:“陛下的意思是……让臣也出使关东?”

刘协回头,赞赏的看了一眼杨彪:“太尉果然是老成谋国之臣!坦白说,朕正有此意。

如今朝廷渐振,关中初定,朕决定再次派遣重臣出使关东,不知太尉意下如何?”

杨彪心思转动,揣测着天子的真实意图。他甚至有些怀疑天子仍是对他有些不满,欲借此机会把他排挤出朝廷。

刘协仿佛看透他的心思,温言解释:“太尉无需多虑,你德高望重,是出使关东的不二人选!”

话已至此,杨彪即使想推辞也是无法,随即躬身一拜:“臣遵旨!”

刘协又笑了笑:“另外还有一事,秘书郎杨修出使西凉有功,朕欲提拔其为长安令!”

“陛下,杨秘书郎不过弱冠之龄,是不是有些……”杨彪心中既惊且喜,却又担心杨修难以胜任,不免有些犹豫。

刘协抬手打断,面露真诚的说道:“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朕相信杨修,就如相信太尉一般!”

饶是杨彪心中再多疑心,天子这番推心置腹的话,让他也不禁动容。

他感慨一声,郑重拜道:“臣谢陛下信赖,臣与杨秘书郎绝不负陛下重任!”

稍后,他起身告退。

望着杨彪远去的背影,刘协脸色变得肃然。董昭上前笑道:“陛下远谋,臣佩服!只是太尉身单力孤,若是出使关东恐怕免不了如太傅马日磾和太仆赵岐一般的结局!”

刘协闻听,却未说话。

贾诩心领神会,微微一笑:“公仁多虑了,届时太尉可不是一人出使关东!”

“哦?”董昭心思转动,仍是想不出什么头绪。他正要再问,却听刘协说道:“好了,此事暂且不论,到时你们自会知晓!”

董昭闻听,遂洒脱的一笑,不再深究。稍后,他拱手劝道:“陛下,诸族献出隐匿百姓还需时日,可春耕已是迫在眉睫,陛下应下诏劝农,鼓励农桑!”

刘协沉思半晌,吩咐道:“穆顺,传诏中都,令尚书台拟旨,即刻正式颁布《劝农诏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