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初生牛犊不怕虎(1 / 1)
杨彪心事重重地回到府邸时,天色已近黄昏。他刚跨过门槛,就见长子杨修已快步迎了上来。
“父亲,您回来了!”杨修搀扶着杨彪向内堂走去,声音里透着掩饰不住的关切。
杨彪在席上坐定,杨修又斟了杯热茶递过去,迫不及待的问道:“父亲,陛下怎么说?”
杨彪端起茶盏又放下,这才将面圣之事娓娓道来。说到最后,他忍不住长叹一声:“君心难测,古人诚不欺我啊!”
杨修闻言,脸上顿时浮现出复杂的神色。他没想到天子竟会破格提拔自己为长安令,这份突如其来的恩宠让他既激动又忐忑。
可转念想到父亲即将出使关东,心中又涌起一阵酸楚。在他看来,这分明是天子对弘农杨氏有所不满,迁怒于自己的父亲,要将其调离朝堂。
“父亲若离朝,儿子根基尚浅……”杨修欲言又止。
杨彪看着儿子杨修阴晴不定的脸色,了然一笑:“德祖不必多虑。陛下对我弘农杨氏确有不满,但对你却是未必。
否则,就不会提拔你为长安令。这是恩典,也是牵制。至于为父离朝,那只是权宜之计,倒是你……”
他神色突然严肃起来,拍了拍杨修的肩膀,语重心长:“你聪明过人,但毕竟年轻。切记,圣宠不过在陛下一念之间!务必小心谨慎,凡事奉旨而行。”
“是!孩儿定会铭记父亲的教诲!”杨修心中稍安,低头应道,随即又问:“父亲,陛下要您出使关东所为何事?孩儿记得太傅马日磾和前太仆赵岐曾出使关东,可收效甚微啊!”
杨彪微微摇头,端起茶盏抿了一口,才缓缓道:“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年李傕、郭汜乱政,不得人心,朝廷威信扫地。而今天子秉政,朝廷渐振,局势自是大为不同!”
说着,他目光变得深邃:“以为父看来,陛下所虑者,当是淮南袁术。”
“袁术?”杨修微怔,随即心情变得复杂起来。他的母亲出自汝南袁氏,与袁术是姑表之亲。
而且,最近淮南传来消息,说是袁术自从孙策那里得了传国玉玺,便是愈加骄横和狂妄,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一旦袁术真的行那大逆不道之举,那与之有姻亲的杨氏,势必要受到牵连。
想到这,他心头一凛,刚要说话,却被杨彪抬手制止。
杨彪盯着杨修,面色凝重:“为父知道你想说什么,但那都是后话。再者,天子乃是圣明之君,自会分清事实。
眼下重中之重,乃是协助陛下清缴隐匿的百姓。若是此事处理不好,才是我弘农杨氏的灭顶之灾!”
他顿了顿,眉头皱的更紧:“须知陛下单独召见为父,也是想以弘农杨氏为表率。若我们配合,关中诸族自会效仿;可若我们抗拒……”
说着,他轻叹了一口气,“朝廷又将风雨不断,再想稳定可就难了。而陛下绝不会允许此事发生,所以为父弘农之行任重而道远啊!”
杨修闻听,已经明白其中的利害,颇为认同的点点头。“那父亲……你何时启程?”
“宜早不宜迟,为父明日就动身!”
说罢,杨彪就要离开内堂。
可片刻后,他想了想又停了下来,凝视着杨修叮嘱道:“德祖,为父已经犯过犹豫不决的错误,你切莫重蹈为父的覆辙。你要切记一点,务必紧跟陛下!不得有半点迟疑!”
他走回杨修面前,双手重重按在杨修肩上:“为父之后,弘农杨氏能否再现辉煌,就看你的了!”
杨修看着一脸决然的杨彪,心头沉甸甸的,但还是重重的点头:“请父亲放心,孩儿知道怎么做!”
翌日黎明,太尉杨彪便在校事府佥事史阿的护送下,悄然离开长安,向东往弘农而去。
同一时刻,宣室殿内,羽林郎王昌正向天子禀报杨彪离长安的消息。
“太尉已经启程了?”刘协手指轻叩御案,脸上看不出喜怒。
“回陛下,辰时初刻便已出城。”王昌恭敬答道。
刘协点点头,转向一旁侍立的穆顺:“司徒、少府等人可到了?”
“回陛下,已经在殿外候旨多时!”穆顺连忙躬身禀道。
“嗯!那就宣他们进殿吧!”刘协说着,轻抬了一下手。
穆顺领旨前去宣诏,而羽林郎王昌则是退了出去。
不多时,司徒赵温、少府兼尚书令周忠、大司农王邑、京兆尹裴茂、新任长安令杨修和盐铁丞贾逵依次入殿。
杨修第一次以长安令的身份觐见天子,心中既激动又忐忑。
而贾逵自从担任盐铁丞以来,一直埋头政务,许久未见天子,此刻也是难掩激动。
在几人见礼之后,刘协抬手示意几人起身。稍后,他微微笑道:“朕来长安已有数日,但眼下朝廷有两件事要做。”
他停顿片刻,目光一一扫过诸臣:“其一就是清缴隐匿的百姓,此事你们已经知晓,朕不必多做赘述。
“至于其二……”说着,他从御案上拿起一份奏章,“穆顺,传给诸卿看看。”
穆顺接过后,又走下御阶递给了赵溫。赵溫细细一看,又传给了周忠。
待几人都看过之后,刘协这才说道:“之前朕曾下诏河南尹钟繇在河南行盐铁官营,如今此事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朕很是欣慰!”
他顿了一下,“以朕之意,既然河南可行,那关中也是势在必行。你们意下如何?”
话音刚落,赵溫、周忠和王邑皆一时沉默。至于裴茂和贾逵,见几位三公九卿不说话,也是静默无言。
清缴隐匿的百姓,他们自知。可在关中实行盐铁官营,他们今日才知道天子意图。
不过,转念一想,他们心中又是释然。
仅河东一郡的盐铁之利,就给朝廷提供了大量的浮财,关中和河南怎么会例外。
不过,他们又一次见识到了天子深不可测的权谋手段。
当群臣的注意力还集中在天子驾临长安后清查隐匿百姓的政令上时,殊不知河南的盐铁官营之策已在暗中有条不紊地铺开。
待到河南新政初见成效,朝臣们也逐渐接受了关中清查隐匿百姓的举措,天子便顺势将盐铁官营之策推行至关中。
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布局,犹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已入彀中。
诸臣眼神交流,随即又是分离。
此时,杨修却是有些魂不守舍,瞥了瞥前面几人,想起父亲杨彪临行前的嘱托,最终毅然出列禀道:“陛下,臣赞成此议!”
赵溫、周忠、王邑、裴茂惊讶的回头看向神色坚定的杨修,随后是默契的微微摇头。
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暗叹杨修还是太过年轻,毫无政治经验可言。
关中与河东情况不同,贸然推行两政,定会触动太多人的利益,阻力太大,搞不好会生乱子。
宦海沉浮多年,他们深知其中的危险。
而贾逵则是面露敬佩之色,毕竟二人年龄就相差几岁。
可杨修此时敢出列力挺天子,他却没有立即出言附和。
不是他没有那个胆色,而是他心中有顾虑,天子所说的两件大事均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事,若是同时实行……那更是难测!
此外,他与杨修不同,杨修出自弘农杨氏,乃是天下望族。
可他不过是一寒门出身,若非得王邑倚重,天子欣赏,再蹉跎数年,他也未必有今日的成就。
此时,御案后的刘协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他之所以这么快提拔杨修,一是因为杨修确实才华横溢,二是因为杨修作为一名年轻人所具有的朝气。
他要培养自己的心腹之臣,就要从实践中磨练,快速的成长,以替换掉朝中暮气沉沉的老臣。
“既然你认为两政必行,那你就说说你的见解!”刘协轻抬了一下手,以示鼓励。
杨修面色涨的通红,内心“咚咚”直跳,实在他的压力也大。
他深吸一口气,又呼了出来,强自镇定道:陛下,如今朝廷渐振,汉室中兴可期,可江山残破、民生凋敝。
臣以为,若清缴隐匿百姓和盐铁官营之策都能得到实现,朝廷就有了民力和余财,关中也能尽快恢复生机!”
“若是因诸多顾虑而暂缓甚至不予实行……”他顿了一下,目光有意的掠过赵溫、周忠等人,声音陡然提高,“请问,大汉何时才能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