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失算的司徒赵溫(1 / 1)

加入書籤

这句话如石破天惊。王邑手中的笏板差点落地,就连一向沉稳的周忠,也不禁皱眉看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

尤其是司徒赵溫,此时气的脸色铁青,饶是他性情温和,也是忍不住心中怒气升腾。

要是太尉杨彪在此,他自不敢说些什么,可面对一乳臭未干的后进之辈杨修,就没那么客气了。

更何况,如今在长安的朝臣中,他权位最高,自然要表现一番。

“荒谬之论!”出列之后,他毫不客气的哼道:“老夫并非不知其中道理,而是关中初定,贸然实行恐非上策!”

“上策?”杨修此时也已经放开了手脚,毫无畏惧的轻笑一声,“那以司徒所言,应该何时实行两政?”

“当然是大汉中兴之后!”赵溫当即回道,“如今关中谣言四起,说朝廷要清缴隐匿的百姓,而闹的人心惶惶!若是再实行盐铁官营之策……老夫以为关中会生乱事!”

“中兴?”杨修无声的笑了笑,反唇相讥,“没有民力,没有财力,大汉谈何中兴?再者,关中生的乱子还少吗?”

“你……”赵溫气的胡须发抖,猛的转向御座,“陛下,此子年少无知……”

“够了。”刘协轻拍了一下御案,声音不大却让争论戛然而止。

他轻挥了一下手,杨修很是识趣的躬身退至一旁。

稍后,他面色凝重,语气更是不容置疑:“朕今日再诏诸卿,并不是与你们做无谓的争吵。而是要告诉你们,朕要在关中清缴隐匿百姓和实行盐铁官营两政!”

他顿了顿,“无论你们是反对?还是赞成?此事势在必行,朕心意已决!”

司徒赵溫“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叩首道:“陛下,臣并非反对,只是……”

“只是什么?”刘协猛甩了一下衣袖霍然站起,压下心中的怒火,“‘只是’能解决问题?”

天子一怒,殿中气温仿佛骤降,诸臣纷纷躬着身子低下头。

刘协向前走了几步,站在御阶上俯视着诸臣,声音深沉:“朕就是不明白,此两件大事皆是利国利民之政,你们为何总是要反对?”

说着,他的语气变得凌厉:“至于你们心中所虑,朕岂会不知?”

一直未说话的周忠,趁机进言:“陛下,臣能理解陛下的苦心,但朝廷决策定要深思熟虑,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事端。”

刘协挥了一下衣袖,示意众臣起身,缓了缓语气:“周卿说的是,朕在与你们商议,就是要三思而行!”

说罢,他缓缓回到御座坐下。

“陛下明鉴!”周忠赞了一句,“臣也认为陛下所言两策可行,只是切勿操之过急!当筹备妥当!”

停顿片刻,他瞧了瞧天子的神色,又追问:“不知陛下可有打算?也好让臣等献言!”

“嗯!”刘协轻轻点头,露出了一丝笑意:“周卿所言,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稍后,他略作沉吟,继续说道:“朕知道要大肆推行两政,定会引起不必要的动荡,所以朕改变了策略!”

周忠若有所思,拱手笑道:“还请陛下示下!”

刘协微微颔首,沉声道:“以朕的意思,就是两策分行。其中清缴隐匿的百姓从弘农郡开始施行,由杨太尉亲自前往督办。当然,这也是太尉主动请缨。”

说到这里,众臣这才恍然大悟。

司徒赵温脸色涨红一片,心中更是怅然若失。

他与杨彪相比,算落了下风。

而且,他今日本想有所表现,却是打错了算盘,未想天子早有谋划。

不过,他对太尉杨彪的决断,更是感到佩服和惭愧。

据他所知,弘农杨氏所隐匿的百姓绝不在少数,杨彪此次回弘农恐怕不是一帆风顺。

既然事不可违,那他就要及时做出改变。

想到这里,他抢先周忠一步,开口赞道:“未想陛下早已深思熟虑,臣惭愧,误会了陛下!”

“无妨!”刘协淡淡笑了笑,“话不说不明,理不说不清。如今朝廷渐振,只有君臣同心,才能复兴大汉!”

“陛下英明!”赵溫恭维道,随即追问:“但不知盐铁官营之策,陛下打算如何?”

刘协淡淡道:“盐铁官营之策,朕拟先在长安及周边地区试行,由盐铁丞贾逵主持,京兆尹裴茂、长安令杨修协助!”

贾逵和裴茂闻听,却没有立即说话。而杨修却是内心激动,只是瞥见贾逵和裴茂一动未动,连忙压下了要出口的话。

周忠沉思半晌,点点头:“长安有陛下坐镇,又有强军骁果在侧,定是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变故!待弘农事成,两政再逐步推行至关中各郡,将不会有任何阻力!”

“只是……”赵溫插嘴道,他看了看裴茂和贾逵,尤其是杨修,更是面露不屑。“陛下,盐铁官营之策先在长安施行,臣对此无异议。但几人毕竟资历尚浅,是不是由老臣督导?以策万全!”

赵温说这话,就差点毛遂自荐了。

贾逵和裴茂对视一眼,当即出列。

裴茂说道:“陛下,臣以为司徒所言极是,臣刚任京兆尹不久,还不熟知京兆尹事宜,万一出了纰漏,臣万死莫赎!”

刘协不动声色,又抬手打断了要说话的贾逵,目光在赵温、裴茂和贾逵身上徘徊,最后却是落在赵温身上。

他知道,太尉杨彪不在,司空张喜不在,这位一直低调的当朝司徒有些蠢蠢欲动了。可他并不打算给予赵温这个机会。

在他的眼里,杨彪、张喜和赵温等人,在董卓、李傕和郭汜权臣的淫威下苟存下来,早已失去了血性。

此外,他们私欲太重,考虑的太多,依靠他们成就汉室中兴大业,势必是困难重重。

但他又不能断然拒绝,以免冷了众臣的心。

他迎着赵温略带期待的目光,微微一笑:“司徒有此虑不无道理!不过,此仅是长安一地,有他们三人足矣!”

赵温闻听,心中顿时失落不已,有心再争辩,可看着天子的神色,他张了张嘴,最终是拱手不再言语。

见无人再说话,刘协满意的笑道:“既然诸卿无异议,那此事就这么定了!”

诸臣退却,刘协唯独留下了京兆尹裴茂、盐铁丞贾逵和长安令杨修。

三人恭敬地立于殿中,静候天子吩咐。

刘协走下御座,来到三人面前。

“梁道。”他突然唤贾逵的表字,让这位盐铁丞受宠若惊,“河东盐铁新政,你功不可没。只是诸事繁杂,未能多关注于你!”

贾逵连忙躬身拜道:“陛下此言,让臣羞愧难当。臣为汉臣,自当为陛下效力。

今陛下乃是圣明之君,只恨臣没能早遇陛下!至于河东施行盐铁官营,臣只是协助,不敢居功!”

“你有此心甚好!”刘协面露赞意,又虚扶了一下,“不过,朕想知道,长安盐铁官营,你打算如何施行?”

贾逵略一思索,答道:“臣以为,当先清查长安周边盐铁作坊,登记造册,统一收购其产出,再由官府统一售卖。

同时,仿河东例设立盐铁司,专管此事,严格稽查私盐私铁。”

刘协点点头,随即又摇摇头:“你说的甚好。但须知,河东行盐铁官营,那是以猗氏一族的消亡为戒,自然是十分顺利。可长安则是不同,需要刚柔并济!”

“请陛下示下!”贾逵拜道。

刘协略微沉吟,说道:“可适当提高盐铁收购价格,安抚作坊主,以减少阻力。待站稳脚跟,再逐步压价。”

贾逵眼前一亮,由衷的赞道:“陛下英明,此计甚妙。”

刘协笑了笑:“具体的细节,你与裴茂和杨修商议,朕不做干涉!”

稍后,他转向一直沉默的京兆尹裴茂,“裴卿,京兆诸族可有什么异动?”

裴茂笑着回答:“自董卓、李傕和郭汜乱政后,长安诸族已经势力大减。如今陛下坐镇长安,他们唯有顺服!”

“如此甚好!”刘协点头笑道,“不过,你要多与他们走动,若有可用之才,尽可上报朝廷!”

“陛下英明!”裴茂恭谨的拜道。

刘协笑了笑,走至宣室殿的门槛后,望着突然阴沉的天空,徐徐说道:“你们切记,如今关中试行新政如烹小鲜,火候至关重要。遇阻力不必硬碰,甚至可以暂退一步,但大方向决不能变。”

“臣谨记陛下教诲!”三人齐声应道。

稍后,刘协又安抚了杨修一番,才允许几人离去。

殿中,他负手而立,望着天空中越来越多的乌云,不禁眉头紧锁,总感觉好像遗漏了什么。

稍后,他转头吩咐道:“穆顺,速召董昭、贾诩见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