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天子回銮,太尉归乡(1 / 1)

加入書籤

听出天子语气中的不悦,董昭连忙躬身禀道:“其一,袁绍可趁关中推行新政之际煽动叛乱。

若关中再起战火,朝廷复兴之势必将受挫。毕竟仅凭河东一郡之力,实在难以支撑大汉中兴!”

刘协神色漠然,片刻后轻叹一声:“公仁所言有理。想必袁绍必会从弘农着手,至于其他郡县,他倒是鞭长莫及。”

“陛下圣明!”董昭赞道,“不过陛下已命宁辑将军段煨回返华阴,定能确保弘农无虞。”

刘协不置可否,转而问道:“那其二呢?”

“这其二……”董昭略显得迟疑,“便是以弘农之乱为引,搅动中都局势,造成朝野震荡。若再有内应配合,恐将动摇朝廷根基。”

“哼!”刘协猛挥了一下衣袖,眼神变得冷冽起来。

董昭微微低头:“且此事的关键,全在陛下的决断!”

刘协眉头微皱:“公仁此话怎讲?”

董昭解释道:“陛下,中都乃朝廷中枢所在,陛下久在长安不归,定会引起人心浮动,不利于朝廷稳定。以臣之见,陛下应立即返回中都,以顾大局!”

刘协审视了董昭片刻,淡淡道:“此事朕自有主张,你还是先说说其三吧!”

董昭应声称是,继续说道:“其三,如今朝廷立足河东,待关中稳定,那么大汉中兴之势已是势不可挡!

为遏制朝廷的扩张,袁绍势必出兵西进,率先夺取并州诸郡,以取得战略空间,形成高屋建瓴之势,时刻威胁河东和关中!”

缓了一下,他又补充道:“此外,袁绍若与河套匈奴、西凉韩遂合谋,恐怕朝廷又将危如累卵!”

听到此处,刘协的脸色渐渐凝重起来,此时他才意识到袁绍所图非小。

沉默良久,他沉声问道:“以公仁之见,朕当如何应对?”

董昭上前郑重一礼:“陛下,弘农、长安皆不足虑,唯并州绝不可落入袁绍之手。否则朝廷将处处受制!”

“并州?”刘协轻声呢喃,随后缓缓起身走下御阶,来到门槛后负手而立望着殿外,“公仁,你且说说并州形势吧!”

董昭跟上前禀道:“回陛下,并州乃大汉北方屏障,地势险要,可阻挡草原铁骑深入腹地。

此外,其南接司隶,西连关中,东通幽州,不仅是战略要冲,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刘协微微点头,“可朕记得,自孝武赐河套之地于南匈奴以来,北部郡县早已被匈奴、鲜卑等胡人侵占。”

他的声音又带着几分怅然,“胡风盛行之下,不知还剩多少汉家儿郎?”

“陛下明鉴!”董昭心有同感,神色一黯,“即使是南部诸郡县,自丁原奉诏入洛阳后,名为朝廷所有,实则是各自为政,与诸侯无异!”

他瞧了瞧刘协的神色,“眼下可虑者,唯有太原、上党和雁门三郡,朝廷若能掌控,则足以遏制袁绍西进!”

“只是……”他话锋一转,面露难色,“若朝廷想收复三郡又恐非易事,如今袁绍势大,三郡慑于袁绍兵锋……恐怕不会轻易倾向于朝廷这边!”

刘协面色一寒,正要说话,忽见羽林郎王昌匆匆走进,“陛下,槐里和右扶风发来急报!”

刘协精神微震,抬手示意。李坚疾步上前接过两份帛书,转身呈递给了刘协。

刘协打开其中一份中都的奏报,顿时是轻笑一声:“果如公仁所料,袁绍行动了!袁军数万大肆征讨冀州西部黑山贼!”

说罢,他随手把布帛扔给了董昭。

董昭细看之下,脸色也是凝重。

“陛下,看来袁绍还是有顾虑的,意欲以剿黑山贼之名西进并州,而没有直接出兵占据并州诸郡!”

稍后,他忽然一笑:“不过,这却给了朝廷布局的时间!”

刘协目露赞赏的微微颔首:“你说的对,袁绍优柔寡断没有魄力,却是丧失了先机,不过也不能就此大意,谁知并州的那些墙头草会如何选择!”

“陛下此言有理!不过以臣之意,陛下应派重臣和兵马前往并州以拒袁军!”

刘协微微皱眉,心里盘算了片刻,竟然发现几乎无人可用、无兵可派。

如今骁果军坐镇长安,伏波将军马腾镇守右扶风,而鹰扬军和北军五营不过组建两月有余。

他心中微叹,遂打开了另一封奏报,待看完之后转眼笑了起来。

“朕在长安久住数日,终于等来了好消息,贾文和真乃老成谋国之臣,不负朕望啊!”

董昭闻听,内心突然有一些复杂,但很快便掩饰了过去,笑着问道:“可是右扶风之事已解?”

“正是如此,公仁也看看吧!”

董昭接过一看,也是喜形于色:“陛下,马氏、耿氏率先归顺,韦氏臣服,伏波将军马腾领兵驻守槐里,如今右扶风大局已定,可趁此机会正式推行两政!”

刘协点头赞道:“朕正有此意!不过右扶风却要有可靠人选坐镇才行!”

董昭想了想,笑道:“陛下何须舍近求远,既然耿纪和皇甫郦忠心陛下、拥护两政,不如就让二人暂时主政右扶风!

不过,耿纪乃右扶风人,应遵循‘三互法’,不已担任主官。如此一来,即可借此二人之力,又可予以嘉奖其忠心!”

刘协略一沉吟,笑着点点头。

稍后,他吩咐道:“李坚,传诏,擢升前谒者仆射皇甫郦为右扶风太守,耿纪为郡丞,另外伏波将军率军暂住槐里,全力推进两政!”

“唯!”李坚连忙上前。

他正要离去,刘协忽然心头一动,又说道:“至于侍中贾诩,让他不必回长安,直接去并州。”

董昭眼睛一亮,赞道:“陛下英明,只是以文和一人之力恐怕还不够!”

“那就派鹰扬中郎将关羽率鹰扬军入上党屯兵壶关!”

董昭心中一惊:“陛下,鹰扬军刚刚成军不久,是不是不太妥当……”

刘协摆了摆手:“鹰扬军所选之卒皆是精锐之士,且关羽此人治军不下于徐晃,朕相信他!”

董昭心中疑惑,但天子既然这么说了,他也只好就此作罢。

接下来,刘协连续召见京兆尹裴茂、盐铁丞贾逵、长安令杨修等人,又拜前来长安见驾的法衍为廷尉正。

三日后,刘协下诏起銮回中都。

不过为防骁果军离去后造成长安空虚,以河南尹之例,责京兆尹募兵五千以维护长安及周边局势稳定。

………

弘农郡。

华阴,南倚巍巍秦岭,北临滔滔渭水,东接函谷雄关,西连长安帝都。

这座扼守关中咽喉的东大门,自光武中兴以来便是弘农郡西部重镇。

此外,其又是杨氏祖籍之地,聚集着大量的田产、宗族,与弘农(郡治)共同构成杨氏势力的核心区域。

此时,东门城楼上,太尉杨彪负手而立,凝视着东方,而左侧半步后立着宁辑将军段煨。

杨彪自奉诏回弘农后,便直接来到华阴与段煨长谈。毕竟接下来的事情,若无段煨全力支持,他可能是要一无所获。

夏风掠过城头,吹动杨彪的衣袂。

他收回望向东方沃野的目光,轻叹道:“有段将军驻守在此,实乃是华阴百姓之福啊!”

段煨抱拳,自谦的笑道:“太尉过奖了,末将不过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杨彪微微摇头:“段将军屯田养兵,对百姓秋毫无犯,这在当世之中,又有几人能够做到?陛下若知,定会赞赏有加!”

提起天子,段煨神色一振:“末将不敢求陛下赞誉,只求能为陛下守护一方净土,也不枉陛下对末将的信赖与器重!”

杨彪瞥了一眼,赞赏的点点头:“既如此,老夫请问段将军,弘农若有事,你可有把握应对?”

段煨当即抱拳:“太尉,陛下欲在弘农推行两政,末将自是全力支持!”

“只是……”他话锋一转,有些迟疑,“弘农即使有事,那也是与杨氏脱不开关系……”

“老夫明白!”杨彪抬手打断,“老夫虽是出身杨氏,可如今乃是当朝太尉,奉陛下旨意前来督促诸族释放隐匿的百姓。若杨氏中有拒抗天命者,老夫也不会徇私枉法!”

段煨暗松了一口气,恭维道:“太尉高风亮节,末将佩服!只是不知太尉打算如何入手?”

杨彪捋了捋胡须:“就从这华阴开始吧。不过……”

他忽然想起了一事,转而问道:“崤山张白骑如何?”

“张白骑?”段煨微怔,“自末将返回华阴后,并未听闻他有什么动静!”

“没有动静那才是最需要警惕的,希望段将军多加留意。”杨彪说完,回身向城楼下走去。

段煨只是微微欠身目送,待杨彪下城楼,参军杨阜走近。

“将军,以在下看来,太尉此次回弘农定会掀起轩然大波,将军需早做准备。而且,这也是将军再立新功的机会!”

段煨淡淡笑了笑:“你说的虽有理,但要须知,一个不慎那就是万盘皆输。

且刚才太尉提醒了我,张白骑最近颇为安静,确实有些不同寻常,你要派遣斥候加大巡查力度!”

杨阜抱拳:“在下明白,请将军放心!”

说罢,他就要转身离去。

段煨却是忽然笑道:“义山,你随我多年,如今却是一参军,委屈你了!”

“将军……”杨阜刚要说话,段煨便抬手制止,神情也变得有些落寞:“现今我已归顺朝廷,陛下虽对我很是信任,可我毕竟附过逆,做过一些错事,再想有所作为恐怕是很难了。

如今陛下欲在弘农推行两政,暂时还是要倚重于我。可待弘农事了,我恐怕要卸甲归田终老于家中了!”

“将军多虑了……”杨阜心中有些触动,想要劝解安慰。

段煨摆了摆手,轻叹一声:“你不了解咱们的这位少年天子,他雄心壮志,岂止是要中兴汉室那么简单。

观他秉政后的用人表现,我们这些非心腹的外人,迟早是要遭到弃用的。”

缓了一下,“与其等着陛下出手,还不如主动请缨,如此也能给陛下留一个好印象,也能为家族谋得一条生路!”

杨阜默然,心中自然明白段煨一番话的深意。

不过转瞬之间,他的内心又有些激动。

大汉要中兴,天子要超越大汉历代帝王,那势必要做出诸多伟业。

作为一位有远大志向的才学之士,他又岂会甘于碌碌无为。

段煨观察着他的神色,又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而你不同,我已与太尉商议,在弘农事了,我和太尉联名,共同保举你为弘农太守之职!以陛下的英明,定会同意。”

说着,他郑重拱手:“届时我还需义山多多照应!”

杨阜心中虽然振奋,但表面却是要谦虚一番。只是还未开口,段煨已转身向城楼下走去。

“去吧,好好准备。”

杨阜见状,唯有深深一辑:“多谢将军栽培,在下定不会忘将军提携之恩!”

………

杨彪走下城楼后,校事府佥事史阿迎了上来:“太尉,下一步如何行事?”

杨彪淡淡道:“直接回杨府,老夫要召集族人议事!至于弘农那边,还需史佥事多多费心!”

“太尉请放心,在下已派出得力人手前往弘农,若有消息,定会及时报于太尉!”

“如此甚好!”杨彪颔首,“那现在你就随老夫回杨府吧!”

说罢,杨彪走向了旁边的一辆马车。

史阿翻身上马,待杨彪上了马车后,领着几十校事府缇骑护卫着向东而去。

缇骑是从诸军中精挑挑选出来的,是校事府中负责外勤行动的精锐力量,主要承担侦察、缉捕、护卫等任务。

因身着橘红色制服,故而有缇骑之名。

马车穿街走巷,半个时辰后,终于到了一座规模庞大的府邸大门前。

匾额上的两个鎏金大字“杨府”,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太尉,杨府到了!”史阿勒马后腿几步小声禀道。

杨彪轻“嗯”一声,掀开车帘从马车内探出头,望着这座承载家族荣耀的宅邸,心中复杂无比。

“去叫门吧!”

史阿一拱手,随后手一招,一名缇骑翻身下马疾步走到大门边就要敲门。

忽听“吱呀”一声,侧门打开,出来了几名仆人,随后又见一名中年文士抬脚走了出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