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使节之选(1 / 1)
“不过……”说到此处,他话锋一转,语气冷了些,“诸卿也当知晓,如今关中虽定,却是经历了一番惊心动魄的波折。”
他目光凌厉的扫视诸臣,“若非侍中贾诩洞悉奸谋、太尉杨彪临危受命、宁辑将军段煨当机立断、力挽狂澜!更有无数忠贞将士浴血奋战……恐怕早已被宵小之徒所趁,致使关中大乱,朝廷根基动摇!”
阶下诸臣心头一凛。他们隐隐觉得,天子说出这番言语必有深意。
果然,刘协继续说道:“那些宵小之徒,虽然一时猖狂,但终究是倒行逆施,不得人心!又岂能挡得住浩浩大势!”
稍后,他平复了一下情绪,抬手示意侍立一旁的李坚:“把太尉杨彪的那份奏报,拿给诸卿传阅。”
李坚连忙上前,从御案上拿起一份竹简,快步走下御阶,首先呈给了司徒赵温。
赵温双手接过,展开细看。
看着看着,他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眉头越皱越紧,脸色也微微变了。
看完后,他沉默地将竹简递给身旁的周忠,随后竹简在众臣手中依次传递。
当奏报传到张喜手中时,他的身体几不可察地微微颤抖了一下。
刘协看着诸臣的神色,冷冷瞥了一眼张喜,“杨懿,曾也是朝廷命官,食汉禄,受皇恩。如今竟勾结袁绍和黑山贼,意欲扰乱关中,图谋不轨!
诸卿都已看过太尉奏报,朕想知道,对此等叛臣逆贼,你们怎么看?”
“怎么看?还能怎么看?袁绍的野心如今已是昭然若揭,可其毕竟是天下第一诸侯,实力强横。
朝廷刚刚在关中站稳脚跟,元气未复,此时与袁绍正面冲突,无异于以卵击石!”
这几乎是诸臣心中的共识,但又不敢直言。
尤其是那些曾经对袁绍抱有幻想,或者与其有旧的大臣,此刻更是噤若寒蝉。
如今太尉杨彪不在朝中,司徒赵溫理所应当的成为群臣之首。
他小心的抬头看了看天子的神色,斟酌一番语句,试探着禀道:“陛下息怒。杨懿勾结外藩,罪不容诛!只是……袁本初毕竟名义上仍是我大汉之臣,虽有失臣节,但朝廷……此时应以怀柔为上,不宜大动干戈。”
缓了一下,“臣以为,可遣一得力使臣,持陛下诏书,严词训斥,申明君臣大义,责其幡然醒悟,知晓何为为臣之道!如此,或可以免干戈之祸,为朝廷赢得喘息之机。”
诸臣闻听,纷纷露出意动的神色。
“不宜大动干戈?”刘协挥了一下衣袖,却是轻笑一声,“诸卿,你们可知,袁绍不仅派遣心腹谋士许攸潜入弘农,勾结杨懿,意图作乱!
而且,他已出兵数万驱使黑山贼众西进并州!他不但意在并州,更是要窥伺河东,断朝廷根基!其心如何,诸卿心中想必应有一番计较!”
诸臣心中一惊,纷纷抬头看着御座上的天子,司徒赵溫则是失声惊呼:“陛下此言……可是属实?”
刘协轻哼一声,挥手示意,李坚忙又拿起一份竹简送至司徒赵溫手中。
“这是驻扎平阳的匈奴右贤王去卑早些时日的上报,说袁军已有小股兵马越过河东边境,不过皆被其击溃!”
刘协说完,冷笑一声:“这就是四世三公之袁氏之后,这就是忠心大汉的臣子!这就是他的为臣之道!”
说完,他抓起一份竹简扔至御阶下。
司徒赵溫看完奏章,双手不禁微微发抖,喉咙也是一时干涩得说不出话来。
虽然他与袁氏并无深交,但袁绍如此赤裸裸的不臣之举,其野心之大、动作之快,还是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
少府兼尚书令周忠一直眉头紧锁,深吸一口气后,起身对着御座深深一揖,“陛下!袁绍雄踞河北,兵锋正炽,其若占据并州,则朝廷腹地门户洞开,后果不堪设想!
臣以为,朝廷绝不可坐视!必须立即做出有力应对,迫使其知难而退,退回冀州!”
刘协看向周忠,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这才是谋国之臣应有的态度!
他微微颔首,语气缓和了些:“周卿所言,方是谋国之道!深合朕意。那以周卿之见,朝廷该如何应对?才能迫使其退兵!”
周忠感受到天子的肯定,精神一振。
他飞快地瞥了一眼脸色苍白、默然不语的司空张喜,然后朗声奏道:“陛下!袁绍虽然举兵西犯,但是其尚未公然举旗称逆。
臣以为,朝廷应对,当刚柔并济,既彰显天威,又不授其于叛逆的口实!”
他略作停顿,继续阐述道:“臣以为,朝廷应分两步走:其一,即刻遣派重臣为天子使节,持节北上面斥袁绍。
其二,同时火速调遣精兵强将北上并州!一则抵御袁军与黑山贼西进,保境安民;二则趁此良机,将并州上党、太原等诸郡实控于朝廷之手!”
刘协听罢,眼中的赞赏之意更浓:“周卿思虑周全,刚柔并济,很好!”
他目光转向阶下诸臣,“诸卿,你们认为周尚书令所提方略如何?可有什么异议?”
宗正刘艾稍作沉吟,起身禀道:“陛下,臣以为周尚书令所言,步步为营,既显朝廷威严,又不失稳妥,实为上策。臣附议。”
司徒赵温见天子明显倾向于周忠的策略,也连忙收起心中的震惊和不安,附和道:“周尚书令老成谋国,此策甚妥,臣附议。”
其余诸臣见状,无论心中作何想法,也都纷纷起身表态赞同。
毕竟关中刚刚稳定,要是与袁绍大举冲突,势必要得不偿失。
刘协眼见诸臣大多都是没有意见,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好!既然诸卿皆无异议,那便依周卿之议行事!”
“不过……”他转而说道:“派遣兵马北上抵御袁军西进,朕早已有所安排,诸卿不必忧虑!”
“至于这派遣重臣,持节北上……”他顿了顿,目光在诸臣脸上缓缓扫过,“不知哪位愿为朕分忧,担此重任?”
殿内一时陷入了沉默。毕竟袁绍野心毕露,怎会因朝廷一使者就罢兵退去。诸臣自然不愿去趟这趟浑水。
尚书右仆射丁冲,见无人应答,当即毛遂自荐:“陛下!臣丁冲,愿为陛下分忧!”
可他刚说完,司徒赵温眼中却闪过一丝精光,立刻禀道:“陛下!臣以为,右仆射忠勇可嘉,只是……”
他微微一顿,似乎在斟酌着措辞,“袁绍势大,性情骄矜。右仆射虽位在尚书,恐……恐分量稍显不足,难以令袁绍真正重视朝廷训诫之意,若是被其轻慢,定是有损天威!”
“哦?”刘协双眉挑了一下,抬手示意正要开口争辩的丁冲稍安勿躁,随后饶有兴致地看向赵温,“那司徒可有什么高见?”
赵温心中早有盘算,他目光状似无意地掠过司空张喜,心中暗自得意,随即拱手奏道:“陛下!臣以为,所谓‘分量足够’,其一,必须是朝廷三公,位极人臣,方显陛下对此事之重视,令袁绍不敢怠慢!
其二,最好与袁绍素有旧谊,或与其家族有渊源者,如此,或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开局面。”
他缓了缓,目光直视张喜,“臣举荐张司空持节北上!由张司空前往,身份足够,情理皆通,定能不辱使命,令袁绍知朝廷不可轻侮!”
此言一出,殿内诸臣的目光齐刷刷聚焦在张喜身上。
而张喜却是恍然大悟,不可置信的看向赵溫,一时有些愣住。
他自进殿后,便一直沉默寡言,毕竟他私下与许攸密会,而且许攸又被朝廷所擒,他的那点秘密恐怕早已被陛下所知。
因此,他一直是心中惶恐不安,至于表面,不过是强装镇定罢了。
而此时,他万万没想到,赵温竟在此刻举荐他去出使袁绍!这究竟是机会,还是陷阱?
稍后,他心思急转,权衡其中的利弊得失。想到若能劝服袁绍退兵,亦或能挽回自己的颓势,心中竟然有一些意动。
只是,他却浑然没有发现赵溫此举背后的深意。
而其余诸臣虽然也有些诧异,但略一思索,确实如此。
张喜官至司空,朝廷三公之一。其又出自汝南张氏,与汝南袁氏关系密切,正是出使的不二人选。
毕竟他们不知道张喜私会许攸之事,要是知晓,恐怕就不会这么想了。
至于赵溫也是不知,他提出此议,无非是察言观色,知道天子不喜张喜。
但更深的一层是,如今太尉杨彪不在朝中,司空张喜再离开,他作为当朝司徒,就是真正的百官之首,威望大增。
刘协的目光在赵溫和张喜的身上巡视,他早已看出赵溫的深意,淡淡笑了笑,目光落在张喜身上问道:“张司空,赵司徒之议,你意下如何?”
张喜心头一紧,知道此刻已无退路。
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涌的思绪,起身拜道:“陛下!臣……唯听陛下圣裁!”
他还是决定权完全交还给天子,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遵旨而行。
刘协心中冷笑,转而不吝赞道,“好!司空忠勇体国,朕心甚慰!那便准司徒所奏!
稍后,他看向张喜,笑道:“三日后,朕亲自授予节钺,由司空持节出使北上袁绍军前!务必将朕的训诫之意,原原本本、一字不漏地带给袁本初!”
“臣……遵旨!”张喜叩首领命,心头一时是五味杂陈。
刘协看着阶下俯首的张喜,脸上忽然露出一抹高深莫测的笑意:“此外,朕再备一份特别的‘礼物’,劳烦司空一并带给袁本初。想必,他定会‘惊喜’万分。”
他特意在“礼物”二字上加重了语气。
张喜微微一怔,有些不明所以,但也不敢多问,只得再次叩首:“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