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笼络马氏(1 / 1)
御书房,位于杨安殿东侧,是这深宫禁苑中一方难得的清雅天地。
北面整幅墙壁,悬挂着一轴素绢精绘的《汉舆地图》,不但囊括了天下十三州,更延伸至大汉疆域之外的诸夷部落。
地图之下,一张沉稳的紫檀木大案占据核心,案上竹简、帛书错落堆叠,盛放奏章的漆匣整齐排列。
西面墙壁,十二扇楠木书橱森然矗立,橱中的竹简,皆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分门别类。
整个御书房,布落的简朴而精致。
这里本是天子潜心研读、与朝臣论经议政、商讨国是的清净所在。
但是,自朝廷定都安邑以来,政务繁剧,天子刘协尚未踏入此地。
尽管如此,这里每日都被宫人精心打扫的一尘不染。
此时,在御书房外不远处的公车署内,马续与马严兄弟正襟危坐,等待着天子的召见。
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面圣,心中不免有些紧张,还夹杂着一丝期待。
虽然天子已下诏抚恤追赠前太傅马日磾,彰显了朝廷的恩义,但对于他们兄弟二人将作何安排,却仍是未知之数。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天子选择在初次启用的御书房召见他们,这份重视,已是不言而喻。
一阵轻微的脚步声由远及近,马续与马严连忙起身,又整理了一下衣冠。
片刻后,一位面白无须、神情肃穆的小宦官走了进来。
小宦官目光扫过二人,微微躬身,声音不高却清晰:“二位可是右扶风马续、马严先生?”
作为长兄的马续连忙抱拳回礼:“正是在下。可是陛下有诏?”
小宦官侧身,做了一个“请”的手势:“陛下口谕,请二位先生即刻入御书房觐见。”
马续、马严不敢怠慢,收敛心神,默然的跟随着小宦官。
踏入御书房时,马严尚能自持,而一生痴迷经籍的马续,目光瞬间就被西壁那十二扇书橱牢牢吸引。
他一眼便认出,书橱里的书籍定是宫中秘藏的珍本无疑!
他心中感慨万千。兴平二年七月,天子从长安东归,历尽艰险,将当初董卓从洛阳迁至长安的皇家藏书,悉数迁走。
虽然中途因战乱损失了部分,但大部分典籍被李傕和郭汜缴获。
直至茅津渡一战,朝廷大胜,这些皇家珍藏,才终于重归朝廷。
如今移至中都安邑,其中大部分被安置于东观藏书阁。
而眼前这御书房内所陈列的,虽然只是极小一部分,却足以令任何士人心驰神往。
此时,御书房内,除了几名垂手侍立的小宦官,并无他人。
显然,天子尚未驾临。马续、马严心中不由得稍松一口气。
就在此时,书房外传来一声通传:“天子驾到!”
兄弟二人心头一凛,连忙跪地拜倒。
不多时,天子刘协缓步踏入御书房,小黄门李坚紧随其后,亦步亦趋。
刘协身着玄色常服,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依旧明亮锐利。
“臣马续(马严),叩见陛下!”兄弟二人齐声叩拜。
刘协脸上浮现出温和的笑意,快步上前,虚抬双手:“两位先生快快请起!朕因琐事缠身,晚来了片刻,让先生久候了,万望海涵。”
马续、马严顺势起身,感受到天子言语中的谦和与礼遇,心中涌起一丝暖意与敬重。
马续作为长兄,连忙躬身道:“陛下言重了!陛下日理万机,操劳国事,臣等闲散之人,能得陛下召见已是天恩浩荡,岂敢有丝毫怨言?折煞臣等了!”
刘协笑了笑,不再客套,抬手示意二人于御案两侧的坐席就坐。
待二人恭敬谢恩落座后,他才走到紫檀大案后,缓缓坐定。
刘协之所以如此礼遇马氏兄弟,当然有他的目的。
这不仅是对马日磾忠烈的抚慰,更是向天下昭示:朝廷铭记功臣,天子不吝恩宠!凡为汉室尽忠效力者,无论生死,其家族皆受荣光。
短暂的沉默后,刘协目光扫过兄弟二人,开口说道:“右扶风能迅速安定,卿等居中协调,功不可没。朕心甚慰。”
他话锋一转,脸上浮现出一丝戚色,声音也低沉下来:“只是……每思及前太傅马公,朕心中……实是痛惜难当。”
提起三弟马日磾,马续、马严神色变得黯然。若马日磾尚在,以其资历、声望与忠直,必是朝中擎天柱,右扶风茂陵马氏的地位也将更上一层楼。
只是……
马严深吸一口气,沉声道:“陛下节哀。前朝太史公曾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臣弟日磾,尽忠汉室,守节不屈,为国而死!其死,重于泰山!未辱没我马氏门风,未辜负陛下信重,虽死……亦无憾矣!”
他抬起头,目光坚定,一字一顿道:“若易地而处,臣亦当如三弟一般,以死报国!”
刘协微微颔首,赞道:“朕相信卿之言。右扶风茂陵马氏,世代忠义,贤才辈出,是国之柱石。
朕此番诏卿等入朝,也是欲使贤者得其位,人尽其才,共扶大汉社稷!”
话音刚落,马续与马严的心瞬间悬了起来。重头戏来了!天子要予以重任,这关乎他们个人的前程,更关乎整个茂陵马氏家族未来的兴衰荣辱!
如今正值朝廷渐振、中兴有望之际,大汉天下必将迎来一场如“光武中兴”般的权力洗牌与格局重塑。
刘协将兄弟二人神色变化尽收眼底,目光最终落在马严身上,温的笑道:“以朕之意,欲擢升卿为尚书左仆射,不知卿……意下如何?”
马严心头一跳,一股喜意涌了上来。
他自奉诏入中都,第一件事便是悉心了解朝廷中枢架构的变化。
他早已察觉天子对尚书台的倚重日益加深,其权力隐隐有凌驾于传统三公九卿之上的趋势。
尚书令为尚书台之首,其下设左、右仆射,如今右仆射已由丁冲担任,左仆射之位空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天子竟将此等位高权重之位授予他,这不仅是莫大的信任,更是对茂陵马氏家族地位与潜力的高度认可!
激动之余,一丝愧疚也悄然涌上心头。
当初奉诏入朝前,家族因马日磾之死而对天子十分怨怼。
他长叹一声,起身伏地拜道:“陛下不计旧怨,委臣以重任!皇恩浩荡,臣马严唯有竭忠尽智,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刘协满意的点点头,笑道:“朕观卿言行,相信卿必能承继马太傅之忠烈遗风,为朝廷分忧,为朕分忧。”
随即,他的目光转向了马续:“至于卿……”
马续闻言,脸上露出几分惭愧与坦诚,连忙起身拱手道:“陛下厚爱,臣感激涕零!只是臣……臣生性疏淡,不喜官场之道,唯有对经籍典册有兴趣,恐怕不能如二弟、三弟那般为陛下排忧解难,实在……实在有负陛下期望,惭愧之至!”
刘协不以为意,只是将探询的目光投向了马严。
马严会意,立刻解释道:“陛下明鉴。家父在时,即已精通经学。家父辞世后,家兄便承继家学,潜心钻研,于经学一道造诣颇深,虽无显宦之名,但在天下士人中也颇有清誉。”
刘协听罢,淡淡一笑,又摆了摆手:“人各有志,岂能强求?为官与否,并是非衡量贤才的唯一标尺。
只要心怀忠义,明晓大义,于国于民有所裨益,便是良才。马卿潜心学问,也是国之幸事。”
这番通情达理、尊重个人志趣的话语,让马续、马严兄弟二人心中感佩不已,由衷地拜道:“陛下心胸宽广,臣等拜服!”
刘协不置可否,稍作沉思之后,突然想起了什么,轻轻叹了口气。
“前段时日,朕曾有意下诏编纂一部《平羌功臣录》,只是朝廷初创,百废待兴,人手缺乏,此事便一直搁置至今。”
他转头看向马续:“如今,马卿既精研经史,不知可愿屈就博士一职,替朕完成此项宏愿?将那些为国戍边、血染黄沙的英雄事迹,书于青史,传之后世?”
马续闻听,心中大喜过望,这正是他心中所希望的。
他立即跪地叩首:“陛下如此信任,臣虽然才疏学浅,但定当穷尽毕生所学,不负陛下所托!”
稍后,他又补充道:“陛下,编纂此录,需查阅大量前朝档案、军报奏疏及地方志书,其中许多珍本都是藏于宫中秘阁。臣斗胆,恳请陛下恩准,允臣前往东观藏书阁查阅所需典籍。”
刘协爽朗的一笑:“这是理所应当之事!卿持朕手令,可随时出入东观藏书阁。若还有需要,尽可向朕言明!”
“臣谢陛下!”马续再次深深叩拜,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能自由出入皇家藏书重地,这对一个学者而言,是莫大的恩典与信任。
只是,欣喜之余,马续心中又想起了一事,脸上露出了几分犹豫之色。
刘协察言观色,温和地问道:“卿似有未尽之言?但说无妨。”
马续定了定神,恭敬回道:“陛下容禀。臣在弘文馆暂住期间,结识了一位好友。此人名荀衍,字休若,乃颖川荀氏族人,家学深厚,素有才名。此次亦是响应陛下广征贤才之诏来到中都。”
“哦?颖川荀氏?”刘协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兴趣。
“正是。”马续继续道,“以臣愚见,颖川荀氏家学渊源流长,休若乃‘荀氏八龙’之后,学识、见识皆为上乘。
若能参与《平羌功臣录》之编纂,不但能加快编纂进度,也能彰显朝廷广纳贤才之胸怀。”
马续话音刚落,刘协几乎是不假思索,当即应允:“准卿所奏!荀衍之名,朕也是有所耳闻。既然有真才实学,便请其襄助马卿,共修此录!”
马续微微一怔,心中既感到有些意外,又觉得十分欣喜。
他本以为天子至少会召见荀衍考校一番,未曾想竟如此爽快答应。
这究竟是出于对自己的信任,还是对颖川荀氏这块金字招牌的看重?无论如何,天子采纳了自己的建议,总是令人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