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父子同耀(1 / 1)
片刻后,洛阳令司马防缓缓步入殿内。
这不是他第一次面圣,但此次心境却是截然不同。
他举目望向御座之上的天子,面容虽然稚嫩,但却是英气不凡。
司马防心中感慨万千,随后趋步至御阶之下,撩袍跪倒:“臣,洛阳令司马防,叩见陛下!愿陛下长乐未央!”
刘协轻轻点头,又笑着轻抬了一下手,“司马卿平身。说来惭愧,自卿奉诏入京多日,朕今日才予以召见。”
司马防缓缓起身,微微一笑,“陛下乃大汉天子,如今朝廷立基河东,百废待兴,陛下为国事操劳,臣再等些时日又有何妨!”
刘协满意的轻“嗯”了一声,转而说道:“朕已览过河南尹钟繇的奏报,说卿在推行盐铁为官营之策上尽心竭力,朕心甚慰!”
司马防又连忙欠身,谦虚道:“陛下过誉了,臣愧不敢当。推行盐铁官营乃是国策,臣为陛下之臣,唯有奉诏行事,怎敢有丝毫懈怠。”
“好!”刘协赞了一声,抬手示意其入座,随后感慨道:“若大汉臣民皆能如卿这般恪尽职守,以国事为重,朝廷何至于陷入今日之境地?”
感慨过后,刘协收敛起温和的神色,目光变得深邃而锐利。
他直视司马防:“司马卿,朕今日召见,其一,是宣慰卿治理洛阳多年之功;其二,则是有一事关北疆安危的要事,需要咨询于卿。”
司马防心中了然,拱手肃然道:“还请陛下示下。”
刘协轻点了一下头:“袁绍狼子野心,已调集数万大军陈兵冀并边界,对并州诸郡虎视眈眈!
可并州自丁原之后,刺史之位空悬多年,政令不一,军备松弛,诸郡游离于朝廷之外。
朕与尚书令、侍中商议,急需遣一能臣干吏,前往并州主持大局!”
司马防听完,心中已然明白了过来。
天子这番话,表面上是咨询,实际是已经属意他前往并州坐镇。
只是如今并州危急,稍有不慎,就会有倾覆的危险。天子不过是希望他主动请缨。
虽然此去凶险万分,但危机之中也是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若能在此危局中立下大功,司马氏将真正跻身于朝廷重臣之列!
他稍作沉思,毅然起身离席拜道:“陛下!臣虽不才,也知国事维艰!并州乃大汉之北门,绝不容有失!
若陛下不以臣老迈昏聩,臣愿亲赴并州,为陛下分忧,为朝廷解难!”
刘协满意的颔首,笑道:“卿若是老迈昏庸,那欲置满朝公卿于何地?不过,既然卿有此愿,朕岂有不准之理?”
他稍作停顿,神色变得肃然:“既如此,朕就擢升卿为并州刺史,假节,总揽并州军政一切事务!只是如今并州局势复杂,情况危急,卿需尽快赴任!”
“臣司马防,谢陛下!此去并州,绝不负陛下厚望!”司马防再次拜倒,心中既喜又忧。
喜的是,他从洛阳令一跃成为封疆大吏,牧守一方,位高权重,司马氏门楣光耀在即!
至于忧的是,无非是危险重重而已。
刘协瞧着司马防的神色,却是突然笑道:“司马卿,朕听说你有八子,如今皆已抵达中都?”
司马防一怔,随后惭愧的回道:“正是,劳陛下挂记,只不过他们大多都是年幼懵懂,学业未成,恐怕无法为陛下效劳。”
刘协笑着轻轻摇头:“卿过谦了。朕可是听说,卿长子司马朗十二岁时便已通过经学考试成为‘童子郎’,可见才学不凡。
更难得的是,其胆识过人!从黎阳至东武阳,说动东郡太守臧洪归顺朝廷,此等人才,岂能闲置于野外?”
“陛下!”司马防心中一惊,连忙禀道:“司马朗不过二十有六,资历浅薄,怎能承担陛下之厚望......”
“卿此言有误!”话未说完,刘协便抬手打断,“昔日甘罗十二岁便因出使赵国之功,官至上卿。近有前秘书郎杨修年方二十有二,也因替朕出使西凉之功而擢升至长安令。
如今司马朗已是二十有六,既有经学功名在身,又有说服臧洪归顺之大功,朕若不用,何以称明君?”
司马防闻听,张了张嘴,却是一时无法反驳。毕竟天子说到这个份上,他要是再抗拒,那就是不识好歹了。
刘协见司马懿不说话,遂继续道:“朕自移驾中都后,安邑令一直暂缺,那就让司马朗做个安邑令,负责京畿的民生和治安吧。”
“陛下!”
“好了!”刘协再次打断司马防,“朕心意已决,卿不必再说!”
司马防心中无奈,只得领旨。
他起身抬眼瞧了一眼天子刘协,心中已然明白天子此举的深意。
天子重用司马朗为安邑令,明为嘉奖提拔,可实际上却是将他司马氏牢牢的安置在天子脚下。
这是帝王心术,既是恩宠,也是牵制与制衡!让他远在并州,亦不敢有丝毫异动。
但在司马防心中非但没有怨念,反而是对天子愈加敬畏,还有一丝隐隐的兴奋。
敬畏的是,天子年纪轻轻,手段已经是如此老辣周全。
兴奋的是,司马氏一门,父子二人同时获天子赐封,一为封疆大吏,一为京畿要员。只要忠心任事,司马氏的崛起,指日可待!
就在此时,司马防忽然想起一事,连忙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双手高高捧起:“陛下,此是东郡太守臧洪托司马朗转呈陛下的奏表,请陛下御览!”
刘协一见,抬手示意李坚。
李坚连忙走下御阶接过奏表,又回到御阶上双手呈给了刘协。
刘协接过打开一看,点头笑道:“臧洪之忠心,朕已知晓,也不枉朕对他的一番恩赏和期望!”
稍后,他放下竹简,目光落在尚书令周忠身上,“周卿,尚书台立即拟旨,嘉奖东郡太守臧洪,勉励其忠勇有加,继续为朝廷守土!”
周忠正心事重重,闻听之后,连忙躬身领旨。
这时,刘协留意到司马防欲言又止。
他心中一动,笑道:“司马卿,你如今已是并州刺史,是朝廷股肱重臣。若是有谏,但说无妨,朕愿闻其详。”
司马防犹豫片刻,斟酌一番后,最终说道:“陛下,臣确有一言,事关弘文馆之事,或许有些冒昧,请陛下恕罪。”
刘协微怔,轻抬了一下手,示意司马防继续。
司马防缓缓道:“臣奉诏入京后,曾多次前往弘文馆拜会好友,只是却发现了一现象,令臣深感忧虑。”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天子的神色,继续道:“陛下两次下诏,广征天下有志之士入京为朝廷所用!朝廷也是优待贤才,让其衣食住行无忧。
只是臣所见,那些应诏而来的士人,大多聚集于弘文馆中,整日无所事事,臣窃以为……不妥!”
说完,他躬身一礼,沉默不语。
刘协闻听,脸色顷刻间沉了下来,转头看向尚书令周忠,沉声问道:“周卿,司马卿所说的弘文馆之事,可是属实?”
周忠瞥了一眼司马防,欠身回道:“陛下,此事臣略有耳闻,只是弘文馆具体事务是由太常寺负责。陛下若是想知详情,可诏太常寺卿王绛。”
刘协审视了周忠片刻,轻哼一声,又挥了一下衣袖:“李坚!速传太常王绛!”
“唯!”李坚见天子刘协脸色阴沉,忙小心的应旨,就连脚步也是快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