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 / 1)

加入書籤

太常寺卿王绛接到天子急召入宫的口谕时,正伏案处理一份案牍。

闻听之后,神情不由得有些错愕。

自茅津渡归朝后,他这位九卿之一的太常寺卿,天子议事时,很少召他参与。

至于重大决策,他往往事后才知。

这突如其来的宣召,想必是有什么事发生,让他心中隐隐有些不安。

“可知陛下因何事召见?”王绛强作镇定,放下羊毫笔,看向前来传旨的小黄门李坚。

李坚低眉顺目,脸上挂着恭谨的笑容。

“王太常,咱只是奉旨传召,陛下的心思,岂是咱这等微末之人可以揣测的?您还是速速随咱入宫吧,莫让陛下久候。”

王绛虽然对李坚的态度不满,但也只得从命。

踏入养心殿,王绛飞快地扫过殿内,侍侍中董昭眼观鼻、鼻观心,如同老僧入定;尚书令周忠垂手侍立,面色凝重;新任并州刺史司马防正襟危坐,神情恭谨。

而御座之上,天子刘协的表情虽然有些看不清,但他却感受到了一股威压存在。

他心头一凛,连忙走至御阶之下拜道:“臣太常寺卿王绛,叩见陛下!”

御座之上,刘协表情平淡,看不出喜怒。他没有让王绛直接起身,随后淡淡说道:“王卿,朕召你前来,是有一事相询。”

“陛下垂询,臣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王绛的姿态放得极低,唯恐应对有错。

“好。”刘协微微颔首,“那卿便告诉朕,弘文馆如今境况如何?那些奉诏入京的士人,又是如何安置的?”

“弘文馆?”王绛心头一松,他本以为天子是追究其他事情,却没想到是有关弘文馆!

他定了定神,回道:“陛下,臣谨遵陛下旨意,所有奉诏前来的士人以及应召的官吏,皆已妥善安置于弘文馆内。”

他稍作停顿,斟酌了一下,“只是……对于这些应诏士人后续如何具体安置、如何量才施用,朝廷尚未有明确定论。

太常寺虽然主管弘文馆,但此事关朝廷选才大计,并不是臣所能擅专。

臣本待陛下回銮中都、诸事稍定之后再行上书,如今陛下已经召臣前来。”

刘协听完,神色这才缓和了几分。

他轻轻“嗯”了一声,算是认可了王绛的解释,随即道:“既然如此,那就借此时机,将弘文馆之事议议吧。”

他站起身,在御阶上踱了两步:“弘文馆汇聚四方士人,本是朝廷求才之所。但若那些士人整日是无所事事,便是有违朕的初心,更是徒耗朝廷钱粮!”

说着,他一一掠过阶下的司马防、董昭、周忠和王绛,“你们都是饱学之士,朝廷重臣。对于弘文馆目前的现状,你们认为应当如何做?才能使这些贤才得以展现抱负,为朕分忧,为大汉中兴尽心效力?”

王绛和周忠互望一眼,却并未开口。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是牵涉甚广,如何安置、如何选拔、如何任用,每一步都可能触动朝堂政局。

片刻后,侍中董昭微微欠身,禀道:“陛下明鉴。臣之胞弟董访也是在弘文馆中,近日与他相聚时,便提及到弘文馆的现状。臣以为陛下说的甚是,理应对其加以改善。”

他话锋一转,“只是,弘文馆汇聚天下英才,稍有举措,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陛下不可不慎。”

尚书令周忠捻了捻胡须,顺着董昭的话头,附和道:“陛下,臣赞成董侍中所言。臣以为,弘文馆可效法太学旧制。请当世名儒、朝廷博士入馆授业。

待他们学业有成,朝廷再定期进行考校,择其优者,量才授官。”

刘协闻听,点头道:“应诏之士,孰优孰劣,还未可知。虽然朝廷处于初创阶段,但却不可一律选用,选拔任贤才是正道!”

他稍作思量,转头看向王绛,“如今弘文馆内,应诏之士有多少人?”

王绛略一思索,谨慎答道:“回陛下,馆内登记在册、日常居留者,应不足……三十人。”

“不足三十人……”刘协轻叹一声。

稍后,他挥了一下衣袖,笑了笑:“无妨!有总比没有好!这是朝廷招纳贤才的开始。朕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过,”他话锋一转,“既然人数不足三十人,那就并不需要太多博士。”

说到这,他吩咐李坚,“传朕口谕,诏东观博士马续和荀衍,先行至弘文馆开堂授课。

他们二人皆是海内名儒,学贯古今,又是出身名门望族,无论学识、声望,足以担此重任,为天下士人表率!”

“唯!”李坚领旨。

对于天子的决断,董昭、司马防与周忠皆是微微颔首,表示认同。

只有王绛犹豫了片刻,还是开口禀道:“陛下圣明,马、荀二位博士确实是一时之选。但是时日一长,弘文馆内应诏之士定会日益增多。届时,仅凭马、荀二位博士,恐怕会难以周全……”

“那就下诏征辟,我大汉天下名儒甚多,你身为太常寺卿,理应对那些饱学鸿儒有所了解,此事你来负责!”

“臣领旨!”王绛心头一松,随即又想到一个关键,问道:“那……敢问陛下,教授那些应诏士人学业,应以何为主?”

这个问题,让刘协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他虽然对于汉代士人具体所学有所了解,但细节却不是完全精通。

他看了看周忠、司马防和董昭,见其并没有说话的意思,遂又问王绛:“若以太学旧制,当学些什么?”

王绛不假思索,立刻回道:“陛下,自孝武皇帝立太学、置五经博士以来,太学授业,向来以讲授儒家经典为根本,兼习礼仪典章、政论策问。如今已成定制。”

“五经?”刘协眉头微蹙,追问道:“你且说说,具体是哪五经?”

王绛微微一怔,显然没想到天子会问这个常识问题。但他不敢怠慢,连忙回道:“所谓五经者,即是《诗》、《书》、《礼》、《易》、《春秋》。

这是孝武皇帝钦定,是太学立学之基,也是朝廷取士、察举之本。”

刘协微微点头,表示已经知晓,随即却轻轻摇了摇头。

他左手习惯性地按在腰间的赤霄剑柄上,一步一步沉稳地走下御阶。

“此制是孝武皇帝在国家一统、海内承平之时所定。那时天下归一,政通人和,朝廷所需要的,不过是通晓经义、熟知典章、善于治民的文治之才。有五经,已经是足够。”

王绛心有疑惑,小心的问道:“敢问陛下此言……是何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