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三试取才(1 / 1)

加入書籤

刘协摆了一下手,不置可否。

随后他继续走到御阶最后一层,停下了脚步:“但是,如今却是大为不同!汉室衰微,诸侯割据!天下心怀叵测者,比比皆是!此时若是再仅学五经,朕以为已是不足!”

王绛心头一动,董昭、司马防和周忠也是诧异的抬起头看着天子刘协。

王绛拱手道:“陛下明鉴,既然陛下有此想,还请陛下详言。”

刘协微微颔首,直言道:“昔日孔圣门下,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其中子路能持剑卫道,冉有善御车纵横!此等全才,才是如今朝廷所需!”

王绛眼中精光一闪,试探着问道:“陛下之意是授业内容除在五经之外,再加……六艺?”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先秦时期周代贵族教育体系的核心,但在孝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已经是日渐衰落。

刘协看了一眼王绛,点头赞道:“朕正有此意。”

侍中董昭此时也明白了过来,捋着胡须赞叹道:“陛下明鉴!六艺之中,礼乐可以正心明德,教化风俗;射、御则是关乎大汉武备;书、数更是治政之基!

这些都是经世致用之实学,正合当下大汉所需!正所谓五经为体,六艺为用,陛下此策,臣赞成!”

“董卿所说甚合朕心。”刘协走下御阶至殿中,扶着剑柄望向浩瀚的虚空。

“朕不要只会吟风弄月、空谈玄虚的书生,要的是能文能武、通晓实务的干才!”

周忠闻听,附和的说道:“陛下有此念,乃是大汉之福,臣无异议!”

随后,司马防也是起身附和。

毕竟学习五经六艺,前朝已有旧例,如今正逢乱世,再度恢复旧例,也无不可。

而王绛更是趁机恭维道:“陛下此策甚好。既然如此,太常寺定当竭力推行!”

“好!”刘协精神一振,赞了一声。

“那接下来,就议议如何考效学业,如何选拔贤能吧!”

说到此处,周忠、董昭、司马防和王绛皆是一时默然。

考效与选拔,那是直接关系到官职授予,这自会牵扯到大汉选才根本和诸方利益。

察举制运行数百年,门第、声望、举荐往往比真才实学更重要。

天子若是另立一套选拔标准,那将会刺激所有天下士人的神经。

王绛心头急转,斟酌再三,才小心的问道:“陛下此言,是否只是针对弘文馆之应诏士人?”

刘协心中一动,立刻明白了王绛的话中深意。他不动声色的问道:“王卿此话何意?”

王绛轻咳一声,回道:“陛下,朝廷选官早有定制,若是有所变动,定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不慎。”

刘协心中了然,改革大汉选官制度,他虽然早有打算,但却没有此时实行的意愿。

毕竟汉室中兴之路艰难,要是贸然改革,那定是会失了天下士人之心,让那些诸侯渔翁得利。

况且,改革需要步步为营,温水煮青蛙。王莽激进改制而亡的教训,他心中是清楚的。

他笑了笑,“王卿且放心,朕意考效与选拔,仅针对弘文馆应诏之士人。至于朝廷常规选官,察举征辟之制,一切如旧!”

“要是这样,那臣就放心了!”王绛心中一松,舒了一口气。

考效与选拔,只要不触动整个察举制的根基,只在弘文馆这个“试验田”内施行,便没有什么大碍。

刘协看着王绛的神色,再转头看向周忠、董昭和司马防,见他们都是面无异色,微微一笑。

这时,王绛又问道:“敢问陛下,弘文馆应诏之士,应如何考效与选拔?”

刘协稍作思量,回忆了一下明清时代的取士之法,缓缓道:“朕意弘文馆取士,当分作三步而行!

其一,初试!由弘文馆博士,依照五经六艺纲要,命题考校馆内士人。这一轮重在检验其基础学识是否扎实,心性是否可靠!”

其二,中试!初试胜出者,才可以进入此轮。此轮考校,当由朝廷重臣亲自主持!”

他扫过殿中董昭、周忠等几人,“而且,此轮试题应当侧重经世致用之策论,治国安邦之方略,甚至可以模拟实务推演!务必选拔出有真才实学之人!”

他顿了一下,继续道:“至于其三,凡能连过初试、中试二关的士人,朕将亲自在杨安殿出题面试!

而且此轮,朕也是特意起了名字——‘殿试’!朕要亲点这天子门生!”

“初试?中试?殿试?”王绛细细品味,心中是豁然开朗!

这套考效与选拔之法,环环相扣,层层筛选,由浅入深,由博到精,远超太学旧制!

他忍不住由衷的赞道:“陛下圣明,此‘三试’之法,必能为我大汉选出可需之才!臣……佩服!”

可随即,他又想到一个问题,转而问道:“陛下,臣有一问,那些每轮落选者,当如何安置?而最终胜出者,朝廷又当如何量才授官?”

刘协没有直接回答,反而看向了周忠、司马防和董昭:“你们以为如何?”

三人此时已经被天子提出的“三试”构想所深深触动。

他们哪里还敢有其他想法?三人连忙躬身拜道:“陛下所思深远,臣唯有听从圣裁!”

刘协微微一笑,随后说道:“以朕之意,初试落选者,可继续留在弘文馆学习,以待下一轮初试。”

“至于中试入选,但未进入殿试者,”他顿了顿,“这些士人,已具备相当学识能力。如今朝廷正值用人之际,司隶诸郡县基层官吏缺口甚大。

可由尚书台会同太常寺,量才适用分派至各郡县,使其在实践中得到磨砺,也可以解地方燃眉之急!”

“而对于进入殿试者,”他又缓了缓,却没有多言,只是说了一句:“朕自有安排!”

说罢,他目光落在王绛身上,“王卿,秋收之后,秋高气爽,万物肃然,正是检验真才实学之时!

朕已决定,于秋收之后,在弘文馆开始进行首次考效。而且,此次考效,朕也想好了一个名字,那就是——秋闱!”

“秋闱?”王绛几人微怔。

“对!就是秋闱!”刘协语气坚定,“此次秋闱,所有应诏入馆士人皆可参与!由太常寺总理,弘文馆协办,朕会亲命重臣监考!务必做到公平、公正、严明!”

说罢,他挥了一下衣袖,“王卿,此事关系重大,朕便全权托付于你了!”

王绛闻听,心中是既激动又担忧,但无论如何,此时他唯有重重叩首:“臣领旨,绝不负陛下所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