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大明英烈陵!感觉天塌了的朱高煦(1 / 1)

加入書籤

开平,已经过去多日,朱高煦率领大军缓缓到来。

朱高煦到来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看望郑亨。

“参见汉王殿下。”

“快起来,你身上有伤在身,不必行礼。”

朱高煦将郑亨扶起,满脸严肃。

“这一次,多亏了你,若不是你回到开平,一旦让鞑靼进入到大明,大明北地的百姓,必然会惨遭鞑子的荼毒。”

对郑亨,朱高煦是真的欣赏。

在那种情况下,能够将自己的生命与前途置之度外,只为了大明的边防,只为了不让鞑靼南下进入大明,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郑亨虽是老将,但这份魄力,却是已经超越了太多的人。

或许郑亨的能力不是最出色的,但这份担当,是真的鲜有人可比拟。

郑亨忍着痛,看向朱高煦的目光,逐渐都有些湿润。

“汉王殿下,臣等了许久,这里的将士,这里的百姓,等了许久许久。

自臣带着他们来到这里,成了一支孤军,他们本可以继续活下去,却是因为臣,几乎全部战死,存活之人,尽皆负伤。

满城老幼,尽皆协助守城而亡,臣对不起他们。

臣恳请殿下,能否给他们发放抚恤。

他们对得起大明,惟独对不起自己的家人,老臣求您了,殿下。”

看着朱高煦,郑亨积压已久的情绪,顿时爆发了出来。

他也是沙场宿将,他不是没有经历过死亡,大军更多的伤亡,他都已经亲眼见过,亲身经历过。

可这次,不一样。

他自己为了大明,挑选了三千军带来,是他将这些人带入了深渊。

其实按照正常而言,明军根本不会伤亡这么多。

阿鲁台率领的那些大军,放在平时,阿鲁台要是敢来,早就被围歼了。

这次是明知是死,还是朱瞻基反对之下到来的,所有人都没有任何待遇,如今战死了,什么都没有。

这些人家中还有妻女,还有子嗣,如今战死什么都没有,家中的至亲必然会更加艰难。

他已经对不起这些人了,他不想再让这些人家中的至亲寒心,不想让他们家中的至亲遭难。

这是他唯一能够做的,那就是为战死的将士,以及城内的老幼,争取这些,以此抚平他们家中至亲心中的伤。

他们本是为大明而战,他不想让所有人寒心。

其实朱高煦能够到来,他是激动与高兴的。

因为朱高煦早早就派了大军前来,这说明朱高煦与朱瞻基完全不同,还是他以往支持的那个汉王殿下。

若是朱瞻基赢了,他都不知道该怎么面对战死的将士。

因为他知道,朱瞻基不会答应他这些要求。

至于自己的生死,从他怒怼朱瞻基开始,自他率领三千孤军进驻开平开始,他就已经看淡了。

大不了,战死沙场报效大明罢了。

现在他没死,他还要为已死的人,争取更多的权益。

朱高煦用力扶着又要跪下的郑亨,满脸的郑重之色。

“郑亨,我是什么样的人,你应该清楚,我在大汉怎么做的,你应该也有耳闻。

你放心吧,战死的将士,协助守城的百姓,本王不会忘记,大明也不会忘记,他们所有人,值得大明天下人铭记!”

朱高煦说完,转头看向朱能。

“朱能,传本王令,凡是在此战战死之人,立即统计出来。

在开平城外,设立大明英烈陵,将所有将士,安葬英烈陵内,所有人全部铸碑,将他们的名字,籍贯,全部写上。

今后每年的这一日,驻守开平之军,以及开平官吏,需要向他们上香,且这一日,设立为大明英烈日,大明无论谁是皇帝,必须来此英烈陵祭奠!

同时传信回去,让李定荣以及宣传司,将此间事宣扬天下,将此间将士的事迹,让大明天下百姓知晓,让天下所有人,皆知他们之名。

另外再让李定荣制定封赏,同时每一个人家中发放抚恤,并且朝廷给他们建造房屋,每一个人的子嗣,直接进入学院读书,凡是英烈子嗣,费用朝廷承担。

同时还需要给他们每户,制定出每年的补贴,持续十年,每年一发!”

这里的事情,朱高煦在朱荣与蔡福口中也已经知道了详情。

这次,他要将开平保卫战打造成标杆,也是以此告诉所有人,只要为大明而付出者,朝廷不会亏待任何一人。

这是一个极为利好宣传以及团结民意的大事,即便郑亨不说,他也不会亏待任何一人。

如今朱瞻基已死,待他返回京城,就是他接下来登基称帝之时。

这大明天下,已经所谓的风气,他必须要改变。

而这件事,就是他开始改变的开始。

朱棣与朱高炽、朱瞻基都没有去做的,他要去做。

朱高炽与朱瞻基不敢或者不想去动手,他不怕。

朱能等人听着朱高煦的话语,心中都是一惊。

尤其是朱能与郑亨,他们不是原本大汉的大将,对于这些,他们以往是想都不敢想的。

朱高煦现在所说的,这是在让这些人名垂青史啊。

这些赏赐与补贴,更是他们这些人想都不敢去想的,朱高煦却是直接拿了出来。

随着大明逐渐稳定,治理天下成为主题,他们这些武人的价值,其实在不断降低,他们其实也都已经做好了准备。

但朱高煦的这个决定,却是进一步拔高了他们武人,以及所有人将士的地位,哪怕就是大头兵,原来也有一天会被朝廷这么重视。

尤其是流芳百世,这本是那些文人士子儒生所追求的,他们这些武人,尤其是大头兵,基本不会出现,如今却是硬生生的出现了。

这一刻,他们这些活着的人,都一种想要在这场开平之战中战死的想法了。

实在是朱高煦给的这些,太过诱惑人,哪怕是他们,都是无比的心动,更遑论下面的那些士兵了。

朱能当即单膝跪地,肃声道:“请殿下放心,臣必将殿下指令,传达回去!”

朱能都已经做好了亲自回去一趟的准备了,这件事的有多重大,他无比的清楚。

这些一旦实施下来,他敢保证,所有明军,必定会对朝廷死心塌地。

其实他们都不怕死,只是怕死得不值得,只是怕死了之后,家中的人反而更加受苦受累,还是无法改变现状。

作为领兵的将领,他们很清楚下面的将士想要的是什么,只要能够为他们解决这些,上了战场,哪怕是明知的必死之战,都不会有一个人退缩。

但前提,得让他们看见,得让他们相信,朝廷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知道,他们战死之后,朝廷也不会忘记他们。

旁边的郑亨,明明是一个老将了,此刻却是哭红了眼。

“殿下!您若是早些回到大明,该多好!”

郑亨痛苦的哭泣着,只有经历过这些,才能体会朱高煦做的这个决定有多重视他们这些人,多重视普通将士。

对比朱高炽与朱瞻基,尤其是朱瞻基,郑亨心头不由得越发庆幸,庆幸自己一直以来,支持的都是朱高煦,他没有支持错人,这才是大明的汉王,这才是那个重视大军,能征善战的汉王殿下。

同时又有些自责与愧疚,愧疚对不起朱高煦,自责在朱高煦靖难期间,他并没有能够帮到朱高煦。

要是他们能够早早帮朱高煦,说不定都不会发生现在的这些事情。

他虽然心中支持朱高煦,但他的行动,却是一直站在朝廷这边的。

看着郑亨又再次的跪了下去,朱高煦无奈的将郑亨扶起来。

“现在我回来了,也不晚。

刚才我说的那些,你也要学会适应了,因为今后大明的所有制度,都会和之前的会不一样。

你做好准备,随我回去好好养伤,这里的事情,会有其他人负责的。”

朱高煦不断宽慰着郑亨,其实这些,在大汉并不是多稀奇的事情,然而在大明,却就是这么罕见与让人不可置信。

说到底,还是上位者的重视与否,以及有没有那个经济来支撑。

别看他说得简单,可要运行起来,需要一笔庞大的朝廷经济,才能支持的,不然这些,都会逐渐成为空头支票。

因为随着开始进行,后面在这些方面的支出,只会越来越多。

安抚好郑亨,朱高煦随即来到外面,召集众将开始议事。

“朱荣,你率领大军继续北上,与王斌、张辅他们汇合,拿下瓦剌与鞑靼之地,清除剩下的残军!”

“是,殿下!”

看着朱荣领命,朱高煦看向其余众将。

“其余人下去做好准备,随同我返回。”

“是!”

朱高煦并不打算在这里久待,至于瓦剌与鞑靼之地,他也没有多大的担心。

接下来最为重要的,他还需要回去主持大局,准备登基的事情。

这种事可以快也可以慢,但如今的局势,他必须要快,只有尽快登基,才能尽快的稳定天下民心。

随后朱高煦又看望了受伤正在接受治疗的军士,让后勤在伙食之中加肉后,也是让这些人感动不已。

或许有人已经将肉当做习以为常的食物,可对于绝大部分人,尤其是普通人,肉食,可是极为难得的。

看望安抚之后,又去见了仅剩下的妇孺幼童,朱高煦都给予了赏赐,想将这些人迁回腹地,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走。

“殿下,我们的亲人都在这里,等殿下说的英烈陵修建好了,我们每年还得给他们扫墓呢。”

朱高煦听着这些话,心中也不是滋味,只能多给一些补偿,制定出补贴,又向他们承诺了开办学院,让他们的子嗣,能够免费入学就读。

在开平待了三天,朱高煦率领大军开始返回。

回到京城,李定荣等人正忙得脚不沾地。

“殿下,你可算是回来了,快来看看吧,这些事都在等着殿下你来决定。”

朱高煦一回来,还没有来得及做什么,直接就被李定荣等人给拉住了。

看着眼前满满三个箱子的奏章,朱高煦嘴角一抽。

他在大汉的时候,都没有这么多事,怎么他才出去几天,这就搞出这么多事情来?

“定荣,你告诉我,怎么这么多事情?我不是让你和王后商量着定吗?

有实在拿不定主意的,再来找我,怎么有这么多拿不定主意的?”

“殿下,这些是奏章,分别是如今大明现有运河疏通、河道治理等等基建的事情要不要进行,这涉及到已经征收的徭役。

而涉及到徭役,是按照之前的政策,还是按照之前在大汉实行的做,又涉及到大量的财政支出。

这些是朝堂各部、各科、各司、局人员的空缺,还有地方上重要官员的缺额,也需要处理。

这些是对哪些官吏进行定罪的处罚,以及是否要开始对官吏进行集中排查清理。

同时对地方要不要展开或者什么时候展开对那些官绅、地主等人的清查,以及之前朝廷没有处理,留而待发的一些官吏的处理。

这些是大明现有的户册、田册、丁册、账册等等,也需要殿下进行过目,然后是直接进行存档,还是需要进行一次清点后校对差异再行存档。

还有如今皇宫并没有修建完善,还有几座宫殿在修建,是否需要照常进行,以及按照大汉的工商法给他们进行对应的补贴工钱发放,朝廷的支出明细等列出需殿下批阅。

还有殿下登基称帝的事宜,礼部与钦天监已经看好了日子,相应的流程安排需要殿下批阅签署.....”

朱高煦静静的听着李定荣述说着,不知道说了许久,朱高煦听得头都快要炸了。

朱高煦是真的想要骂人,朱高炽不是擅长治国吗?怎么还搞出这么多事情没有处理好?

还有就是这个朱瞻基,到底给他留了多少烂摊子啊?

他喵的,他靖难打回来是登基称帝的,结果这些事情现在全部交到他手上了。

关键是前朝遗留的问题奏章,就装了半个箱子,朱高炽与朱瞻基到底干了些什么啊?

而且李定荣所说的,都还是他和韦婉芸已经协商处理了不少事情之后,筛选出来的,是即便他们可以做主,但都必须得要他审阅批红之后才能开始进行的。

就这种事,都装了三个大箱子。

朱高煦只感觉天塌了,这皇帝,是一点都不好做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