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初次研判案卷(1 / 1)

加入書籤

经过王佳教导员一番简明扼要的介绍之后,整个会议室里顿时陷入了一片沉寂。

在场的警员们不约而同地皱起眉头,有的双手交叉抵在下巴处,有的则无意识地转着手中的签字笔。

他们再次陷入了深沉的思考之中,更准确地说,是陷入了那段挥之不去的回忆之中。

这个案件就像一块嚼了太久的槟榔,早已失去了最初的滋味,却仍被他们反复咀嚼。

每一个细节、每一条线索、每一处疑点,都如同回锅肉般被他们翻炒了无数遍,熟悉得几乎能倒背如流。

要说在短时间内能迸发出什么新的思路或见解,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抱太大希望。

最后,王佳教导员环视了一圈在座的同僚,声音略显沉重地说道:“这个案件啊,一直是我们刑侦大队的一块心病。“

说话间,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了坐在一旁的李旭。

“特别是我们的李旭队长,“

他继续说道,“这些年来多次就该案件展开专题研究,投入了大量心血,可惜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说到这里,他稍稍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会议室里每一位警员的脸庞。

“但我始终相信,我们这支队伍完全具备侦破此案的能力和实力。尤其是现在,随着新鲜血液的加入,我相信是时候重新审视这个案件了。“

说完这番话,他缓缓落座,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椅子挪动声。

“咳,“李旭队长清了清嗓子,站起身来接过话茬。

“方才王佳教导员已经将案情介绍得非常详尽了。”

“关于这个案子,我想在座的大部分同志都曾参与过侦办工作。“

他的目光在会议室里逡巡,与几位老刑警的目光不期而遇,彼此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了那份熟悉的无奈。

“不瞒各位,我亲自带队调查过多次,组织过无数次案情分析会,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不自觉地低沉了几分。

“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是不是我们的侦查方向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偏差?”

“还是说,这个凶手确实具备超乎寻常的反侦查能力?整整五年过去了,我们反复复盘、反复推敲,却始终像是隔着一层迷雾,怎么也看不清真相。“

片刻之后,李旭环视一周,沉声说道:“姜东兄弟,“自从你来咱们刑侦队,短短三个月就接连破获了'7·14珠宝劫案'和'滨江公园无名尸案'。“

他边说边从抽屉里取出一盒香烟,却没有点燃,只是习惯性地在指间转动着。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锐利,“不知道你有没有什么新思路?给我们这支陷入僵局的队伍带来些突破?“

话音未落,会议室里十二道目光齐刷刷投向姜东。

这种期待的目光姜东并不陌生——上个月破获珠宝案后的庆功宴上,那位退休的老刑警队长拍着他肩膀说“后生可畏“时,全队人就是用这样的眼神看着他的。

姜东轻轻合上笔记本,指尖在烫金封面上无意识地摩挲。

“李队、王教导员,“姜东推了推眼镜,声音不疾不徐,“感谢两位领导的信任。“

他的目光扫过桌上足有十公分厚的案卷,最上面那份现场照片里,被撬开的保险柜在闪光灯下泛着冷光。

“王教导员刚才梳理的时间线非常清晰,但...“他微微蹙眉。

“我注意到凶手的作案手法存在细微差异,可能需要重新勘验现场。“

会议桌尽头,负责现场勘查的老张突然直起腰,欲言又止。

李旭摆摆手示意他稍安勿躁,转头对姜东露出赞许的微笑:“继续。”

姜东点点头,手指轻轻点在案卷某页的现场示意图上:“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先系统梳理所有物证鉴定报告,特别是那几个被刻意破坏的指纹。“

他抬眼看向墙上的案件进度表,“明天上午十点前,我会把初步分析报告送到两位办公室。“

王教导员和李旭交换了个眼神。

年过半百的王教导员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忽然笑道:“年轻人就是脑子活络。我当年办第一个连环案时,光看材料就花了三天。“

他转向李旭,“就按小江说的办吧,技术科那边我亲自去打招呼。“

“好,那今天先到这里。“

李旭站起身,会议室里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椅子挪动声。他走到姜东身边时,忽然压低声音:“小江,物证室新到的光谱分析仪你会用吧?那个可能对检测面具纤维有帮助。“

见姜东颔首,他满意地拍拍对方肩膀,“有什么需要直接打我手机,这案子...“他的目光扫过墙上受害者家属送来的锦旗,“对我们很重要。“

姜东抱起沉甸甸的案卷,皮革封面上“特重大案件“五个烫金大字在灯光下微微发亮。

他最后看了眼白板上嫌疑人留下的那张挑衅性涂鸦照片,轻声应道:“我明白,队长。“

当李旭、王佳教导员和另外几个警员陆续离开之后,原本略显拥挤的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姜东、小汪和方妍三人。

窗外的天色已近黄昏,夕阳的余晖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小汪起身活动了下有些僵硬的肩膀,走到角落的茶几前,拎起那个印着警徽的旧热水壶,给三个人的茶杯续上热水。

“谢谢。“姜东头也不抬地道了声谢,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

他修长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面前那摞厚厚的案卷。

落座后,小汪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滚烫的茶水让他不由得皱了皱眉。

他放下杯子,用指节敲了敲案卷的封面,发出沉闷的声响。“这个案子,光看这厚度就不简单。“

他叹了口气,声音低沉,“我在刑侦队干了八年,经手的案子少说也有上百起。”

“一般的案件,案卷能有十几页就不错了,重大案件最多也就五十来页。可你们看这个——“他用手比划了一下案卷的厚度,“足足五百多页,都快赶上本小说了。“

方妍闻言轻笑一声,眼角挤出几道细纹。

他摩挲着自己花白的鬓角,接话道:“可不是嘛。”

“我调来这个辖区后,光是这个案子就组织过三次调查,每次都是铩羽而归。“

他的声音里透着无奈,“现场跑了不下十趟,笔录做了几十份,可就是找不到突破口。“

姜东静静地听着,不时点头示意。

他端起茶杯啜饮一口,温热的茶水滑过喉咙,带来片刻的舒缓。

放下茶杯后,他重新翻开案卷,但这次采用了不同寻常的查阅方式。

他没有按常规从案情概述开始,而是直接跳到了现场勘察部分。

姜东深知现场勘察才是破案的关键。

在他破获的数十起重大案件中,很多都是通过重新审视现场物证找到突破口的。

“物证不会说谎。“

姜东常对新人这么说,“嫌疑人可以编造不在场证明,证人可能记忆模糊,但现场的每一个痕迹都在如实记录案发时的情形。“

“特别是足迹、血迹分布这类客观证据,往往能还原出最真实的案发过程。”

“正因如此,即便面对如此厚重的案卷,姜东依然选择从最基础的现场照片开始重新梳理。

第一张照片展示的是案发现场的入口。画面中,一扇老旧的木门半开着,门框上的漆已经斑驳脱落。

在门右侧的地面上,蜷缩着一个中年男子,他的表情在照片中显得有些模糊,但肢体语言明显透露出极度的惊恐。

姜东的眉头微微蹙起,指着照片问道:“这就是报案人?“

“没错。“

小汪凑过来看了一眼,解释道,“当时他吓得直接晕过去了。”

“后来做笔录时他说,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血腥的场面。”

“我们赶到时,他还在不停地发抖。“

小汪顿了顿,补充道,“这张照片拍得很及时,完全保留了原始现场的状态。“

姜东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继续往后翻看。

接下来的照片拍摄的是室内场景。

这是一栋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二层自建房,典型的“三梁村“建筑风格。

客厅地板上躺着一具幼小的尸体,从体型判断不超过十岁。

令人心惊的是,孩子身上的伤口非常集中——颈部一道深可见骨的刀伤,周围喷溅的血迹呈放射状分布,几乎覆盖了大半个客厅的地面和墙壁。

“颈动脉被完全割断。“

姜东轻声说道,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照片边缘,“这种伤口会造成瞬间大出血,受害者几乎没有反抗的机会。“

照片中暗红色的血迹在闪光灯下呈现出诡异的反光,有些已经凝固成黑色的血块,有些则保持着喷溅时的扇形轨迹,无声地诉说着当时的惨烈。

第三组照片转向了客厅右侧的卧室。

卧室门大敞着,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并排躺着两具成年人的尸体。

从衣着判断应该是一对夫妻,都穿着单薄的秋衣秋裤——三月初的天气虽然还有些凉意,但已经不需要厚重的冬装了。

男性死者仰面躺着,双手呈防御姿态举在胸前。

女性死者则侧卧着,一只手伸向门口方向,仿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试图保护什么。

男性死者的尸体仰卧在卧室中央,他那件浅色睡衣的前襟已被鲜血浸透成暗褐色。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从锁骨到腹部区域布满了数十处刀伤,这些伤口如同扭曲的蛛网般纵横交错。

每一处伤口的走向都截然不同——有的呈垂直状自上而下,有的则是斜向刺入,更有几处呈现出不规则的锯齿状撕裂伤。

这些伤口周围的血液喷溅模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呈放射状喷溅,有的则是流淌型的血痕,这说明每一刀都是在不同的体位角度下造成的。

与男性死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女性受害者的伤情。

她侧卧在双人床的另一侧,颈部只有一道深可见骨的横贯伤,但这一刀显然切断了颈动脉——床单和上方约1.5米处的窗帘上都分布着典型的动脉喷溅血迹,这些呈扇形分布的血滴直径多在3-5毫米之间,喷溅距离最远达到2.3米,符合动脉血压的喷射特征。

姜东虽然不是专业法医,但对创伤分析也有相当造诣。

他凝视着照片中男性死者身上那些杂乱无章的伤口,脑海中浮现出案发时的场景。

这些呈多方向分布的创伤痕迹,明显反映出受害人与凶手之间发生过激烈的肢体对抗。

当法医报告中提到“伤口深度从2厘米到8厘米不等,创缘整齐但走向紊乱“时,更加印证了他的判断——只有在双方不断移动、扭打的过程中,才会形成这种创伤特征。

如果是单方面的施暴,伤口应该集中在某个固定区域,且刺入角度会保持相对一致。

“等等......“

姜东突然注意到一个关键细节。

照片中两名死者都穿着棉质睡衣,男性死者的拖鞋还整齐地摆在床边踏板处。

这些生活细节强烈暗示案发时间应在深夜至凌晨的睡眠时段。

更值得注意的是,男性死者右手掌根部有一处明显的防御性伤口,指关节处还有擦伤,这说明他在遇袭时曾进行过徒手抵抗。

将视线移向现场环境的其他要素,姜东发现了几处耐人寻味的矛盾点。

虽然卧室中央的血迹触目惊心,但靠墙的实木衣柜却完好无损——六个抽屉都严丝合缝地关闭着,拉手处没有血迹沾染,抽屉缝隙处积累的灰尘也保持原状。

地板上虽有大量滴落型血迹,但这些血滴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方向性:从床铺向房门延伸,却在距离衣柜30厘米处戛然而止。

这种血迹分布模式强烈暗示:凶手在行凶后并未接近衣柜这个最可能存放财物的家具。

“这与侵财犯罪的现场特征不符......“

姜东皱眉思索。典型的抢劫杀人案中,凶手通常会翻箱倒柜,而眼前这个现场却保持着诡异的整洁。

接着,他缓缓转过头,目光落在王师兄略显疲惫的脸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问道:“王师兄,这个现场在前期勘察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周边有踩点的痕迹?你们当时重点排查了哪些区域?“

“踩点的痕迹?“

小汪愣了一下,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努力回忆勘察时的细节。

这时,方妍放下手中的文件,快步走过来插嘴说道:“我来回答你吧。“

她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继续道:“对于这个现场周边将近1公里的地方,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地毯式摸排走访。不仅检查了主干道,连小巷子、绿化带、甚至废弃工地都没放过。

“但奇怪的是,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烟头、矿泉水瓶、食品包装袋这类常见的踩点痕迹。尤其是这个房子的周边50米范围内,干净得反常。“

姜东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如果排除了这种常规的踩点行为,那么凶手的作案模式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他隐约感觉到,这个案子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复杂的动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